中融基金近期負面新聞接二連三,先是母公司質押其51%股權,繼而中秋節前宣告權益新基募集失敗。
9月18日,中融基金公告新品內需價值一年募集失敗,這也是中融連續3年出現主動權益類基金募集失敗的例子,種種跡象顯示其或許與擬任基金經理錢文成在權益類方面知名度欠豐有關。
稍早前8月4日,中融基金的母公司中融信托通過質押子公司51%股權的方式,與信保基金開展流動性支持業務。就此,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憂慮,信托系公募本就投研實力較弱,此次股權質押給公司平穩運營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實際上,中融基金一直存在債強股弱的情況。2020年,公司憑借“固收+”產品增添規模,排名穩定在了中上水平。但是今年以來,公司的規模一路下滑至二季度末的1118.06億。如是背景下,培養權益明星、完善公司產品線或許對公司發展至關重要。
權益新基發行失敗
天弘舊將錢文成尚需韜光養晦
9月18日,中融公告稱權益新品中融內需價值一年持有發行募集失敗。記者查閱基金合同發現,其備案條件就是在發售之日起3個月內,基金募集份額不少于2億份。根據記者了解,基金募集失敗無外乎基金經理實力有限、基金公司名氣不大、渠道發行不甚給力等原因。
從基金經理角度看,產品的擬任基金經理是錢文成。此前在天弘任職時,他也曾輝煌一時。不過,在2020年加入中融后,或許是公司偏好所致,他一直管理的是偏債型產品。比如5月14日,由他掛帥的景盛一年持有募集成立,首募份額達到了38.65億元。
從他管理產品過往表現看,似乎他在權益領域業績乏善可陳。據記者統計,他在老東家總共管理過20只產品,其中靈活配置型達到15只,而且在2017年至2019年間,他曾與公司固收名將姜曉麗聯手管理6只產品,從它們的權益投資中就可以窺見錢文成的權益思路。具體說來,6只產品中的5只任職回報率都低于10%,其中天弘喜利的回報率只有-12.55%,這6只基金都以清盤落幕。
從重倉行業和重倉股票來看,2017年時,他主要重倉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金融股、愛建集團、葛洲壩等工業股以及福耀玻璃等可選消費類股票。如是看來,昔日他對大市值股票頗為鐘愛。此后隨著二級市場風格的變化,他的投資思路也發生了微調。
以天弘通利為例,錢文成管理該產品時長超過6年。作為首任權益類經理,從重倉中不難看出,他長期青睞金融股、工業股和可選消費股,例如招商銀行、中國平安和五糧液在多個季度被他持有;而2018年有新的權益類經理加入后,該基金持有大市值股票的風格依舊未改變。由此可見,他投資偏好白馬藍籌,特別是銀行、保險、白酒賽道的龍頭。
而在加入中融后,他也曾公開表示,建議重點關注消費、上游原材料行業、新能源汽車領域。以他參與管理的偏債混基中融景瑞一年持有為例,二季報十大重倉中多只科技成長類股票在列,盡管由于產品性質決定了股票倉位有限,但是我們還是看到了比亞迪、匯川技術等成長類標的排在重倉前列,似乎也證明了錢文成處在艱難的轉型過程中。
中融基金股債蹺蹺板失衡
主動權益新品連續“流產”
實際上,中融基金這類新品募集失敗并非首次出現,近3年此類情況接連發生,除去最新的一例外,此前兩年還有易海波的中融智選質量、姜濤的中融鑫優創。
究其原因,知名分析師常玏分析:“最大的可能是公司在銷售渠道選擇上存在問題,有些中小公募存在貪多嚼不爛的情況。它們會在新品發行時,盲目與過往銷售業績出色的渠道合作,但是這類渠道對于新的合作對象認知程度可能不深,這就導致它們難以抓住最核心的要素。”
除去新品募集失敗外,中融現有的權益類產品也存在規模上的尷尬。據記者統計,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司旗下固收類產品的規模為968.07億元,而權益類產品的規模只有63.37億元。其中,主動權益產品合計規模僅為56.37億元,占公司總規模的比重大約5.04%。
聚焦主動權益類產品,公司旗下主動權益類產品共 25 只,除了今年首季成立的中融行業先鋒在二季度末的規模達到13.95億元外,其他 24 只主動權益產品的規模均不足10億元。其中,包括 物聯網主題、智選紅利、醫療健康精選和量化智選在內的 4 只產品,二季度末的規模還不足5000萬元,清盤警報長期回響。
當然,產品規模不濟與業績欠佳息息相關。以中融醫療健康精選為例,本應是大熱賽道中的當紅產品,但是二季度末它的規模卻只有1587萬元。而在基金二季報中,該基金也作出了“存在連續2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預警。
從歷史業績來看,截至9月23日收盤,其自2018年9月19日成立以來已經實現了104.13%的總回報。但是反觀其規模,其在成立后的各季度末都遠低于清盤線,特別是2018年末和2019年末,規模分別只有4105萬元和1169萬元。
從2021年年內的業績表現來看,截至9月23日收盤,今年迄今該基金的凈值增長率只有-2.87%,在1535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在第1072位。記者發現二季度新進的部分標的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組合業績,例如三星醫療、愛美客和藥明生物雖然年內股價大漲,但是近三個月均處在下跌狀態,跌幅均超過10%。由此推斷,基金經理可能是右側上車擇時不當。進一步看,該基金目前由杜偉和馮琪二人共管,但是兩人此前都沒有醫藥基金管理經驗,從各自的簡歷來看也并非醫藥科班專業出身。
克服“信托系”公募短板尚需時日
甘傳琦距離傳奇之路還有多遠?
不僅是缺乏醫藥專業的特殊人才,中融權益團隊中的問題還有很多,特別是公司的凝聚力似乎欠缺。此前,權益明星基金經理孔學兵、姜濤相繼離職,今年6月,固收業務負責人羅杰也選擇離開。
而作為信托系公募一員,其相比券商系公募缺乏投研支持,相比銀行系公募又缺少固收文化根基。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研究員表示:“縱覽整體信托系公募,大多數公司在權益領域表現一般,突出問題是缺乏長期業績穩定、能成功穿越牛熊的明星產品。除幾家頭部外,其他信托系公募規模和業績表現缺乏吸引力,規模較小束縛了很多基金經理的操作空間。因此,其穩定性相對欠缺,股權和人員更迭較頻繁。”
就中融基金而言,在債強股弱急需轉變下,培養明星基金經理才是接下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上述的中融醫療健康精選成立之初,該基金由付世偉和甘傳琦共同管理,付世偉早在2019年末就離開公司;而甘傳琦則在2020年9月卸任該基金。雖然也不是醫藥專業出身,但是甘傳琦在管理該基金一年多的時間里,還是創造了98.42%的任職回報。
或許是由于他的業績相對出色,公司不再讓他管理迷你產品,專心做好相對大體量產品為公司創造更好的效益。于是2018年他相繼從滬港深大消費和醫療健康精選上卸任,轉而出現在中融新經濟等規模相對較大的產品中。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目前規模最大的主動權益類基金行業先鋒就由他掌舵,同時他也是該基金的首任基金經理,彼時首募規模約12.61億元。
從歷史業績看,他從2017年中迄今管理的產業升級取得了230.65%的任職回報,同類基金中排在第67位。他在中報中表示看好三大方向,一是科技制造業,包括新能源、半導體、進口替代空間大的核心材料器件設備等,二是與新一代年輕人消費高度相關的新興消費品,三是與老齡化相關的醫療健康。而這一思路也在重倉股中清晰體現,二季報前三大重倉股分別為堅朗五金、三星醫療和鋼研高納。
但是,該基金半年末的最新規模只有1.92億元。究其原因,記者發現,甘傳琦在管理該基金過程中,雖然長期業績排名相對靠前,但是各年度業績走勢相對均衡,2019年、2020年和今年年初迄今,其在同類產品中都排在了200名開外,或許難以吸引投資者關注。如是看來,甘傳琦還需要更有說服力的年度業績來證明自身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