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0月新發基金數量與規模創下年內新低之后,進入11月,基金發行市場依然沒有明顯的起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19日,月內開始發行并成立的新基金僅22只,相比10月的109只、9月的131只和8月的181只大幅下跌;11月以來合計發行份額僅314.52億份,與10月的1401.82億份、9月的1711.32億份和8月的2418.45億份形成鮮明對比。
“市場不景氣,新基金發行首當其沖受到考驗,這幾乎是行業慣例。”一位業內資深觀察人士告訴記者,市場轉冷,“好做不好發”的時間節點似乎又再度臨近。
進入四季度之后,在市場持續調整的拖累下,基金發行市場提前“入冬”。各家基金公司不得不使出“壓箱底”的本領,激烈競爭之下,將行業“內卷”推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繼10月新發基金數量與規模創下年內新低之后,進入11月,基金發行市場依然沒有明顯的起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19日,月內開始發行、成立的新基金僅22只,相比10月的109只、9月的131只和8月的181只大幅下跌;11月以來合計發行份額僅314.52億份,與10月的1401.82億份、9月的1711.32億份和8月的2418.45億份形成鮮明對比。
寒流之下,相比實力雄厚的頭部基金公司,中小基金公司的困境更加明顯,“一只新產品全部的宣發費用才5萬元左右,大公司僅一條廣告投入就高達700萬元”。然而,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難處,針對規模排名、創新產品的爭奪“就像無底洞一樣”,所有的投入日后能否轉化為利潤卻還是個未知數。
行業競爭加劇
進入四季度,在新基金發行市場上,不論是中小基金公司還是頭部公司,都已經感受到了嚴冬的寒意。
上周五收盤后,老魏(化名)顧不上休息,再次發消息給渠道負責人,但得到的回復依然讓他十分失望。作為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核心基金經理,他新發的基金募集了一周,規模還沒有到達2億元的成立線,距離預估的15億元規模更是差得太遠。
“銀行那邊說了,就是總行壓任務下來也賣不動。”渠道負責人的回復也充滿苦澀,“今年客戶幾乎是從年頭虧到年尾,到現在還套著。如果有盈利的話還可以贖舊買新,但是最近市場一直跌,總不能讓客戶割肉買新。”
與此同時,坐在另一棟寫字樓里、作為一家頭部基金公司數量投資部主要負責人的老秦(化名)也感到壓力很大。他管理著一只近期十分紅火的創新ETF,從產品報批、發行到上市,每個環節幾家頭部公司都在“貼身肉搏”。上市之后,為了在流動性方面不輸給其他幾家公司,老秦的公司一把就拍出了價值幾億元的交易量給到券商,再加上之前高額的宣發費用,代價可以說是極為高昂,但依然沒能爭到第一。
“作為一只場內產品,即使規模一直保持百億元以上,每年也就5000萬元管理費的收入,還沒扣除各種費用,要多少年才能把這些投入的錢賺回來?”老秦問自己,但他也沒有找到答案。按照公司的說法,這已經不是從經濟意義上去考慮對一只產品的投入,而是要在頭部之戰中力爭上游。“堅決執行戰略意圖。”老秦默默地跟自己說。
老魏的煩惱,老秦的壓力,正是近期基金發行市場的真實寫照。
基金發行遇冷
從9月14日到11月10日,上證指數從最高3723.85點跌至最低3448.44點,區間振幅達7.41%,周期、消費、鋰電池等熱門板塊紛紛下跌,市場賺錢效應缺失明顯降低了新基金發行的熱度。受市場持續調整的拖累,新基金發行市場仿佛一夜“入冬”。
匯成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10月間,新成立基金規模均呈現斷崖式下滑,創下年內新低。具體來看,10月新發基金數量為97只,募集規模僅有1203.17億元,相較于9月環比下降49%,相比去年同期的1956.88億元下降了39%。分類型來看,新成立的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QDII基金和FOF基金規模分別為402.57億元、463.13億元、0.28億元和59.15億元,較9月分別環比下降了69%、33%、99%和73%。
進入11月以后,基金發行市場依然沒有明顯的起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19日,月內開始發行、成立的新基金僅22只,相比10月的109只、9月的131只和8月的181只大幅下跌;11月以來合計發行份額僅314.52億份,與10月的1401.82億份、9月的1711.32億份和8月的2418.45億份形成鮮明對比。此外,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新發基金募集失敗已達30只,逼近2018年創下的33只歷史最高紀錄。
寒流之下,相比實力雄厚的頭部基金公司,中小基金公司的困境更加明顯。一家基金公司渠道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一只新產品發行,全部的宣發費用才不過5萬元左右,處處都捉襟見肘。基金經理只能一次又一次出差給渠道做路演,還自購了不少,但即使是這樣也沒有起量。“還有兩周的募集期,希望市場好起來,減輕一點渠道的壓力。”該人士向記者感嘆道。
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難處。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針對規模排名、創新產品的爭奪“就像無底洞一樣”,而所有不計成本的投入日后能否轉化為利潤卻還是個未知數。特別是同批次發行的產品,彼此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以近期發行的一只創新ETF為例,某基金公司先期的廣告支出就高達700萬元。產品上市后,各家基金公司在流動性方面的投入更為可觀。“投入的費用兩三年內根本不可能賺回來,但是別家公司發了以后就要及時趕上甚至超越。”
“贏家通吃、寒暖不均可能是今后基金發行的常態。”一位業內資深觀察人士告訴記者,“以ETF為例,藩籬已經越來越高,等到頭部公司經過一輪競爭、座次分明之后,中小公司可能已經失去了入局的資格。而主動產品在行情比較淡的時候,發行嚴重依賴公司的投入,如果投入不夠,產品也沒有明顯的特色,短時間內很難吸引市場關注,只能靠業績慢慢獲得投資者的信任。”
好做不好發
“市場不景氣,新基金發行首當其沖受到考驗,這幾乎是行業慣例。”一位業內資深觀察人士告訴記者,市場轉冷,“好做不好發”的時間節點似乎又再度臨近。
“我們身處于市場中,往往會受到情緒的裹挾,從當下回溯過往,其實在牛熊轉換的大周期中,每一輪市場調整都是上揚行情的起點而非終點。”銀河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監張楊告訴記者,如果將投資期限拉長到兩到三年,當前有很多細分領域值得關注。“首先,制造業,半導體領域的光刻膠和封測以及一些新材料都出現了明顯的增長。按照這個邏輯,明年可以繼續關注一些偏高端制造領域的變化。其次,消費領域中一些新業態可以繼續關注,比如調味酒、掃地機器人、小家電等等。”
銀華績優基金經理方建也表示,科技成長領域依然大有可為,新能源和集成電路是未來5年到10年最好的兩大投資方向。“新能源目前來看已經接近50%的滲透率,集成電路方向稍晚一些,不過未來兩年這個方向有望接替新能源成為熱門行業。”
從當下新基金的募集方向,也可一窺基金公司對明年的布局。在當下募集和已上報的基金中,綠色投資、低碳、專新特精、虛擬現實等關鍵詞頻現。此外,港股也是基金公司明年看好的方向之一。統計顯示,本月以來有13只港股相關產品步入發行,占全部新發基金的十分之一左右,除了主動基金以外,科技和創新藥都是較熱門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