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經理“奔私”在2021年再掀高潮,盧安平、謝軍、沙骎等不少公募行業高管、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奔私”,引發市場關注。中國基金報記者發現,當前除了自己創業,也有公募基金經理出來選擇加盟成熟的私募機構。
業內人士認為,這波“公奔私”潮的大背景是私募行業發展壯大、結構性牛市行情、居民財富向權益類資產轉移等,同時,私募機構投資更加靈活、激勵回報更高、能夠創立一番事業等,也是不少基金經理“奔私”的驅動力。
“奔私”潮呈現新特點
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鵬揚基金原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盧安平今年備案了海南容光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招商基金原副總經理沙骎加盟了上海容棠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紅土創新基金原副總經理程志田備案了巨量均衡私募證券基金管理(珠海)有限公司,廣發基金原債券投資部總經理謝軍創立了秋水長天私募基金管理(廣東)有限公司,博時基金原基金經理韓茂華和南方基金原基金經理蔡望鵬一起創立了海南海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表示,歷史上有三波“公奔私”高潮,分別是2007年、2009年~2010年、2014年~2015年,剛好都和幾輪牛市的時間節點相吻合。近幾年,高凈值客戶對私募基金認可度和投資需求越來越高,成為今年“公奔私”潮的重要推手。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私募續存規模達到19.69萬億元,比去年增長3.7萬億元,私募行業高速發展的趨勢,不斷吸引優秀公募基金經理進入。
姚旭升認為,明星基金經理在公募積累了投資經驗和資源,選擇離開創辦私募,有多方面綜合因素:一是私募操作靈活限制少,方便基金經理執行自己的投資理念,也更容易抓住市場機會;二是對于績優的基金經理來說,私募的業績報酬可觀;三是實現自我價值。
好買研究部副總監施丹鋒認為,爭取更高的個人收入、證明自己的投資能力、擺脫過多的投資限制、保持獨特的投資風格等是老生常談的“公奔私”原因。此外,現在的環境和過去有了較大不同,在非標轉標、房住不炒的背景下,不少基金經理認為居民財富搬家是一個長期趨勢,投身私募也是基于對行業未來長足發展的樂觀態度。
施丹鋒說,以往“奔私”對基金經理的要求較高,既要有投資能力,也要有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但這一輪“公奔私”的基金經理,不必然獨當一面,加盟現有規模已經發展到一定量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私募平臺的人不在少數。“對他們而言,可以不必從零起步,借助私募品牌募資、共享研究平臺,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私募來說,有水平的基金經理加盟也能壯大投研實力,也有助于達成‘3+3’投顧資質的要求。”
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謝詩琦稱,明星基金經理、公募高管選擇成立私募公司,一是積累了優秀的歷史業績,二是看好未來權益類的大機會,三是公募由于歷史和體制等原因很難對人才有效激勵,難以形成穩定的團隊和投資文化,“奔私”之后,基金經理可以更好踐行自己的投資理念。“從2007年起,趙軍、肖華等明星基金經理進軍私募陣營,隨后2012年、2014年~2015年的牛市也有王亞偉、邱國鷺等陸續‘奔私’。一般來說牛市中容易出現‘公奔私’,隨著近年來權益類資金的擴容,市場環境也比較積極。”
睿億投資研究總監熊林分析,一是居民財富從房產轉向權益類資產的需求大幅上升,高凈值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爆發式增長,財富管理行業保持高增長;二是公募的收入模式是固定管理費,而私募行業是“固定管理費+業績提成”模式,因而對于基金經理來說,如果能夠持續穩定地獲得超額收益,業績提成所帶來的薪酬回報會大大超過公募的收入;三是私募更容易打造自身IP和投資風格標簽,在公募面臨排名壓力,投資策略和思路上更多會往相對收益去考量,而在私募行業,基金經理可以淡化外界對自身的影響,更容易聚焦自身的投資思路。
基金經理“奔私”的初衷
不少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經理,也向記者吐露了自己當初“奔私”的初衷,他們對“公奔私”這件事有不同的感悟。
“有能力、有想法的基金經理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投資,獲得的經濟回報也會更大。”駿偉資本董事長徐煒哲說。
熊林表示,“我在券商研究所和公募平臺經過七八年的鍛煉后,研究框架和投資體系已搭建完成,對于每年獲取穩定回報也有一定自信。相比于公募的相對收益排名機制,我更喜歡做絕對收益,做私募也更能踐行自己的投資理念和策略,出于長期考量選擇去私募做投資。”
易同投資合伙人朱龍洋坦言,公募的考核機制更多是相對排名,這對投資經理來說壓力比較大,容易動作變形,也不利于很多長期想法的實踐。“我覺得私募基金的吸引力在于:第一,考核機制更傾向于絕對收益,更容易實踐一些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第二,成立私募公司創業,自己既是投資經理又是股東,激勵會更充分。”
華夏未來資本相關人士表示,當初愿望就是去打造一批降低波動、控好回撤、讓投資者更拿得住的基金,從而改善投資人持有體驗,幫助其穿越牛熊,真正分享到基金的長期理想回報,成立私募有更大空間去貫徹這一想法。
寬泉私募創始人劉大元告訴記者,他在2000年進入公募行業,從業20余年,在不同崗位、從各種視角體驗和見證證券市場和資管行業的發展,強烈感受到市場微觀結構,即技術、規則、信息、市場參與者和金融工具對市場質量和效率的巨大影響,而新技術深刻且快速地改變著這五個要素,“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渴望,去創立一家私募基金,更專注實踐我們的投資方法。”
清和泉資本表示,頭部私募無論是在募資端還是投資端均已有一席之地,其規模和市場號召力也在加強,包括對人才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比肩公募機構。而私募更為長期視角的資金來源、投資目標,均是不少公募基金經理所追求的。“通過私募這項事業實現個人和行業價值,已有不少成功前輩,有了榜樣的力量和可見的成功路徑,無論是公募還是其他金融從業者,對于做好這份事業都有一定的參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