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三季度公募基金代銷機構基金保有規模前100名榜單。榜單顯示,銀行今年雖然仍是公募基金代銷的第一大渠道,在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和非貨幣基金保有規模占總規模的比例均超過50%,但其他渠道銷售規模相比之前也在不斷擴大。在業內專家看來,銀行作為基金產品傳統代銷渠道,原本是一家獨大,但近年來,隨著券商代銷、基金直銷,尤其是互聯網第三方銷售平臺強勢崛起,基金產品銷售渠道日趨多元化,銀行基金代銷渠道面臨的競爭加劇。另外,隨著公募基金代銷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多種類型的代銷機構將各有側重,有效互補,將給大眾帶來更多元、更實惠、更便捷的投資體驗。
數據顯示,近幾年,公募基金規模連續增長,在國內資管產品中占比逐漸上升。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公募基金存續規模達19.89萬億元,產品7913只,存續規模占資管行業的比重增至16.18%。在居民財富管理需求迅速增長的背景下,公募基金以較為完善的內控體系和專業投資能力,已逐漸成為財富管理的中堅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各類機構的銷售渠道無疑為公募基金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理財大眾化,提升了普惠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鼓勵公募基金公司與互聯網渠道合作,開拓新的服務渠道,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普惠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中證金牛總經理徐建軍表示,近年來,依托互聯網渠道的第三方獨立基金銷售機構的市場份額呈現快速上升態勢,已經成為銀行渠道的有益補充。雖然短期內其他服務渠道難以撼動銀行的地位,但形成多元化的服務渠道格局,是普惠型財富管理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是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互聯網渠道借助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獲客優勢,能夠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率,提升理財產品的普惠性。
但同時也要注意到,雖然我國公募基金發展較快,但相對于一些發達國家的基金規模和我國居民財富規模,未來增長空間依然巨大。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發布的《2021美國基金業年鑒》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球受監管的開放式基金規模增至63.1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和歐洲市場分別以47%(29萬億美元)、35%(22萬億美元)領先,分列第一、第二位,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亞太地區市場僅占總規模的14%。
如何將規模做大?“公募基金產品已經通過開放獨立基金銷售資質,實現了與互聯網場景的對接和獲客。”中證金牛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薛勇臻建議,應進一步發揮第三方銷售機構作用,支持更多的機構參與普惠型財富管理市場。相對于傳統財富管理機構,第三方代銷機構具有可以高效觸達長尾客戶等特點和優勢,尤其是互聯網型第三方機構擁有大量的長尾客戶,可以為普惠型財富管理市場輸送大量的投資者。
由于銀行、券商、第三方銷售機構等代銷渠道在獲客能力、投顧服務以及營銷方式上各具特色。普益標準研究員歐陽亞群認為,未來隨著我國經濟體量的持續擴張、資本市場的快速成長和居民財富的不斷增加,各大代銷機構之間除了競爭關系,更應該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共同將市場蛋糕做大,推動擴大公募基金規模,共同促進普惠型財富管理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