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背景下,以社會責任、環境治理等為主的ESG評價體系站上風口。12月23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黨委委員、副秘書長黃麗萍表示,截至三季度末,綠色、可持續、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數量接近1000只,規模合計7900多億元,較去年底規模增長36%。其中,公募基金190多只,管理規模4100多億元;私募基金800只,管理規模3700億元,90%為股權創投基金。
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單詞首字母的縮寫。
黃麗萍在參加“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時表示,在雙碳目標、新能源等政策背景下,ESG投資近兩年來迅速崛起,具體到基金行業來看,在數量和規模上取得突增。
據同花順iFinD數據,曹春林管理的創金合信氣候變化責任是一只ESG基金。自去年底發行以來,該基金業績增長迅猛,年內實現48.46%的收益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韓創管理的大成新銳產業,年內實現收益84.84%,排名靠前,其管理規模高達130.97億元。他在三季報中表示,“受益于‘雙碳’政策的不斷推進,與之相關的傳統能源及高耗能行業、新能源行業、電力行業等領域均出現了大幅上漲。”
但黃麗萍也提出,目前ESG投資端仍缺少有效識別、評價綠色標的的信息和方法,綠色資產估值和投資組合構建仍缺少清晰、穩定的標準,基金管理人主動參與被投企業綠色治理的方式方法還不成熟,綠色戰略管理、綠色投研風控、綠色人才培養機制都在健全過程中,綠色投資制度建設亟待加強,特別是在綠色投資起步階段,影響綠色投資估值的正面負面因素多且不確定性高,明顯增加了長期價值研判的技術難度。
她表示,不久前,基金業協會成立了綠色與可持續投資委員會,下一步委員會將積極加強基礎研究,服務資產端環境治理;適時完善綠色投資指引,規范綠色投研制度、綠色投資方法和綠色產品發行;持續推動綠色資產估值方法、綠色投資組合比較基準,完善市場環境,吸引更多資金尤其是長期資金進入綠色投資領域。
華夏基金總經理李一梅在會上表示,ESG不是僅僅一個單獨的主題,一個產品的標簽,而應是投資的一種價值觀和底層的投資邏輯框架,需要全面整合到投資管理流程中去。因此,一家基金公司要把ESG做好,并非那么簡單,需要全公司真正認同ESG理念,自上而下將其內嵌到公司的組織架構中,不僅僅是投資,還有風控、企業文化等各個層面。如果把這些做好了,具體產品層面整合ESG理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