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券商結算模式由試點轉入常規,近兩年實施券商結算模式基金出現“井噴式”增長。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目前已有64家基金管理人旗下246只基金采納這一結算模式,該類基金管理總規模已突破3700億元,并誕生了多只新發“爆款”基金。
券結模式基金增至246只
管理總規模突破3700億
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目前已經有64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基金實施券商結算模式,基金數量增至246只(份額合并計算),在所有基金中占比為2.7%,產品類型也從混合型、股票型、債券型,拓展到QDII、公募FOF等類型。截至今年三季末,實施券商結算模式的基金規模已達到3745.55億元,并呈現不斷擴容的態勢。
從實施券商結算模式的產品看,新基金占據主流,2021年就有122只新基金采取“券結模式”,也有部分老基金開啟了結算模式的轉換,將“托管行結算模式”轉為“券結模式”。比如,12月以來,已陸續有長信滬深300指數增強、華泰保興價值成長、萬家經濟新動能、富榮中證500指數增強等多只基金發布公告,啟動或完成基金的證券交易模式轉換工作,由托管人結算模式改為券商結算模式。
針對上述現象,博時基金券商業務負責人王鶴錕表示,券結模式基金發生“井噴”現象,主要是財富管理機構與資產管理機構共同促進的成果。具體可以歸納總結為三個“雙升”:一是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長,帶來公募產品供給數量和產品策略多元化的雙升;二是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日益成熟,帶來定制化產品配置需求和基金選擇專業能力的雙升;三是券商零售渠道作為公募基金大零售板塊中增速最快的合作方,帶來了公募基金提供針對性產品策略打磨意愿和特色化陪伴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性的雙升。
南方基金也表示,將“托管行結算模式”轉為“券結模式”,一是符合監管鼓勵的方向。二是管理人深度綁定券商,有利于借助券商做好產品持營和投資者陪伴。
事實上,在2017年底,證監會就開始逐步推進公募基金的結算模式由銀行結算轉變為券商結算。2019年證監會下發《關于新設公募基金管理人證券交易模式轉換有關事項的通知》,將新設公募基金管理人證券交易模式從試點轉入常規,并鼓勵老基金公司在新發產品時采用新交易模式。
“券結模式”發展空間巨大
老基金調整或難常態化
展望未來,王鶴錕表示,隨著業務模式的普及和資本市場的創新,公募基金在券結模式的探索將更為常態化和多元化。例如:ETF的券商結算模式、公募基金公司的精品專戶產品券結模式、融券對沖的券結模式等。
滬上一位公募市場部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存量的產品修改合同,由托管行結算改為券商結算,可能是出于基金持續營銷的考慮,券商渠道的銷售能力在提升,尤其是券商渠道的客戶以股民為主,風險偏好相對較高,在偏向權益類基金的持續營銷中,有利于基金繼續做大規模。
“券商對于券商結算模式的積極性是比較高的。”上海一家次新公募基金也表示,相較于托管行結算模式,券商結算模式的優勢是更便于進行投資敞口的風險控制,且不涉及最低備付金、結算保證金的繳納,某種意義上資金效率更高。目前不太便利的是,對傭金的調配不如托管行結算模式靈活,但隨著多證券資金賬戶的實踐,這一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未來券商結算模式發展空間巨大,會有越來越多的管理人選擇和券商合作發行券結模式產品。”南方基金相關人士也表示,券結模式將趨于常態化,但也有一定制約因素,一方面涉及交易、估值、清算等系統改造升級,投入成本較大;另一方面,與傳統商業銀行對比,券商在銷售能力上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對比券商結算模式與傳統結算兩種模式,南方基金認為兩者主要在交易賬戶開立、交易席位使用、交易系統、資金交收、資金占用、結算數據和對賬單獲取等方面存在一定區別。與傳統的銀行結算模式相比,券商結算模式犧牲了一定的效率,但該模式下公募基金的場內交易由證券公司對其交易賬戶資券足額、異常交易等事項進行監控和管理,不存在賬戶透支風險,可以更好地消除交易結算的風險隱患。不過,老基金調整交易結算模式預計不會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