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上海、浙江、河北等多地打響2022年項目集中發布和開工的“發令槍”。2022年經濟工作強調“穩字當頭”,市場對今年基建投資發力抱有較高預期。廣發基金分析認為,穩增長背景下,基建的市場需求有所提升,基建投資可能將成為2022年尤其是上半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之一,而以新能源為主的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有望成為2022年基建投資的重要增長點。未來,光伏、風電、儲能或將成為綠電資產的主要投資領域。
穩增長背景下,基建的市場需求有所提升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會議明確提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以應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對穩增長的態度明顯加碼。這是繼2014年和2018年底后,國家重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長期以來,我國基建作為逆周期調節工具,是托底經濟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目前經濟壓力增大的預期下,政府對于基建項目的需求有所提升。
近期,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有關工作的通知》。加快推進基礎設施REITs試點有關工作,將有利于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防范和化解隱性債務風險,提高企業再投資能力,提升基礎設施運營效率,促進投資良性循環。對有運營業務的建筑企業來說,REITs為新老基建增加了退出方式,有助解決負債率偏高、項目回收期長的問題。
基建投資或將提前發力
一般來說,地產新項目開工的時間會滯后于拿地時間6~7個月,參考2021年三四季度拿地情況,預計2022上半年地產投資增速壓力仍較大。在此背景下,包括特高壓、儲能、光風電等在內的基建投資,便成為了2022年尤其是上半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之一。
2021年末項目審批核準數量明顯提升。從23個省份投資項目審批來看,1~11月國家發改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項目84個,總投資7570億元,單11月份來看,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4個,總投資2615億元,進入年末,審批核準項目數量和金額出現明顯增量。
2021年財政支出的力度偏弱,發力也較晚,預計2022年會類似2019年,財政提前發力穩經濟。中央經濟會議中已明確要實施減稅降費、財政方面加快支出進度,適度超前開展基建投資,2022年基建投資或有望提前布局。
“新基建”將成為基建重要增長點
2021年中央經濟會議中提到,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與“碳中和”,并首次提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增加新能源的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組合的優化。
能源設施建設是高效利用能源的基礎,若能源基礎設施不完善或不理想,將嚴重影響能源的發揮,因此,需要考慮增加新的基礎設施,或對原設施加以改善和實現現代化,以便更高效率地生產、加工、輸送和分配。新能源基礎設施包括水壩、發電廠、智能電網等領域,以新能源為主的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或將成為2022年基建投資的重要增長點。
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于2021年7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2021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指出,應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發電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加快建設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未來,光伏、風電、儲能或將成為綠電資產的主要投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