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基金發行只數創歷史新高。2022年年初,監管部門又進一步提高新基金備案速度。但上季度以來,基金發行市場已經明顯降溫,部分基金募集甚至出現延期。在基金發行日益市場化的背景下,基金公司須警惕陷入發行重數量輕質量的怪圈,應將重點放在能真正滿足投資者需求的產品上來。
新年伊始,監管部門進一步優化公募基金產品注冊機制,縮短新基金注冊時間。新基金發行從最初的核準制到注冊制,監管機構持續提升注冊效率,使得基金發行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然而,雖然新基金批文早已不再稀缺,但基金公司“重首發、輕持續;重數量、輕質量”的老問題并未出現多大改觀。
這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基金公司的“規模饑渴癥”。在大多數股東仍以規模考核基金公司管理層的情況下,如何保持甚至提高規模就成為基金公司的首要目標。而新基金發行始終是基金公司擴大規模的主要途徑。雖然2021年銀行渠道引導基民“贖舊買新”的銷售模式有所降溫,但新基金發行對渠道的激勵力度最大。所以可以看到,大多數基金公司都將發行檔期排滿,發行周期則一縮再縮,甚至部分頭部基金公司都會出現產品發行不成功的現象。
基金公司“拼首發”多少還源自行業由來已久的歷史淵源。基金業是個不大不小的圈子,基金公司的高管大多互相認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家對自家發行的新產品格外看重,生怕在某一方面不如別人,栽了“面子”。可以看到,頭部公司之間互相“對標”,銀行系公司之間互相“對標”,一家發行了某個創新產品,另一家也一定要發,即使首批趕不上,也要搶第二批。歸根到底,新發產品的背后是利益,是規模,也將最終決定基金公司的座次。
實際上,監管部門在縮短基金注冊時間的同時,還提出要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保障產品注冊質量,要求基金管理人應始終堅持持有人利益優先的原則,優化產品設計,充分評估產品申報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切實加大高質量產品供給,更好服務居民財富管理和實體經濟金融需求。
可以看到,能真正滿足投資者需求的新基金仍然供不應求。一個典型案例是,2021年兩批REITs產品,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都在搶購。從這個角度看,高質量發展,才是基金發行市場的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