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1年,受到恒指中概互聯網、教育等行業拖累,恒生指數下跌15%,在全球股指墊底,甚至出現罕見的估值破凈。當前港股市場情緒極度悲觀,上市公司頻繁出手回購。上市公司回購效果如何?2022年,港股市場投資機會如何?哪些行業有投資機會呢?對此,記者采訪了融通核心價值基金經理張婷。
張婷表示,據Wind數據,截至12月31日,2021年港股共有191家上市公司進行回購,累計回購金額達382.46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據恒生一級行業分類,從數量來看,進行回歸的港股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地產建筑業(48家)、非必需性消費(44家)、醫療保健(33家)和資訊科技業(22家);從金額來看,資訊科技、醫療保健和地產建筑累計回購金額分別達到122.93、59.57和55.52億港元。
張婷分析,從原因來看,這些正是今年調整最為明顯的行業,整體估值均已處于較低水平。許多上市公司進行大量回購,一方面是認為目前股價被低估,充分相信未來公司的發展以及把握市場反彈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傳遞信心從而穩定市場,另外也可以改善公司基本面數據。但也不排除部分消極原因的推動,即某些企業認為目前缺少優質投資項目,寧愿選擇用現金回購股票。
回顧2021年港股的走勢,上市公司的回購尚未對投資者情緒和股價起到明顯提振作用,張婷認為,根源主要是市場風險特別是政策風險仍未明顯出清。首先,港股市場外資具有定價權,受到中美關于中概股的雙向政策打壓以及美聯儲加息等因素影響,外資逐步撤退;其次,部分行業受到強監管政策影響并具有持續性和傳染性。如互聯網板塊受到反壟斷政策打壓,地產企業亦受到強監管調整疊加內地部分房企的債務危機連鎖影響從而大幅下調;再次,12月以來共有96家港股上市公司進行回購但提振作用亦不明顯,也是受到近期美國制裁中國企業手段收緊的影響,如12月份美國政府考慮對一些公司實施制裁或拉入投資黑名單,等等。
展望2022年,張婷判斷,經歷近一年的調整,目前港股整體估值水平較低,據1月5日的Wind數據,恒生指數PE(TTM)在10.53倍,處于35.46%的歷史分位點,為近十年中位數附近,特別是互聯網、地產等板塊已處于長期底部位置。2022年港股大概率將迎來向上行情,但也仍需警惕風險。
張婷認為,由于反彈機會較難把握,因此可關注具有高確定性的賽道。例如以互聯網為主的新經濟板塊潛在的估值修復機會、穩增長預期發酵下的基建產業鏈和地產等行業、受益于海外利率環境上揚的香港本地金融股等行業,今年可能都存在一定的投資機會。特別是新基建,尤其是新能源與新基建相關的板塊,如綠電、配電網改造、光伏、風電等。2021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特別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在政策推動下,基建有望迎來上行期。同時,基建板塊整體對流動性不敏感。在美聯儲政策收緊的態勢下,港股外資或將逐步撤退,因此基建特別是新基建是較為安全的配置方向。
風險提示:文章中的信息均來源于公開資料,本文作者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文章中的內容和意見基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結果,不保證所包含的內容和意見在未來不發生變化。本文僅供參考,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