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脹高企、地緣風險尚未緩解的背景下,全球主權和公共投資機構在增加抗通脹資產配置的同時,尤為注重分散投資。一些機構近期增加了亞洲布局,尤其是對中國的布局。
中東主權基金
增設香港辦公室
2022年2月下旬, 沙特主權基金之一公共投資基金(PIF)宣布在中國香港、倫敦和紐約新設立辦公室。PIF最新規模約5000億美元,它的愿景是投資未來,是全球投資風格最積極進取的主權基金之一。
業內人士認為,PIF在中國香港新設辦公室可能是為了增加布局中國上市公司。隨著中概股回香港上市風潮漸起時,這一行為具有合理性。據了解,2021年11月,PIF提交了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申請,獲批之后可更便利地投資A股。此外,在中國香港設立辦公室也有助于PIF布局亞洲其它市場,例如印度市場。
根據PIF 向美國監管機構提交的監管材料,截至2021年底,PIF持倉中包含阿里巴巴、拼多多、百濟神州等中概股。去年四季度對阿里巴巴進行了增持,拼多多持倉不變,對百濟神州進行了減持。
在全球主權投資機構積極布局中國的同時,中國香港自身的公共投資機構也在增加科技布局。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3日發表2022/2023財政年度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時表示,未來將加大投入,持續推動創科發展。他表示,為培植一些較成熟及具潛質的企業,貢獻香港經濟,會進一步把“未來基金”對“香港增長組合”的分配增加100億港元,當中50億港元會用作成立一個新的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
全球最大主權基金
不改中國布局
作為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是分散投資的典范。過去10多年來,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對中國的布局大幅增加。
3月3日,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在網站公布了基金2021年底的持倉情況。截至2021年底,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布局了676只中國股票(中國股票指注冊地或者公司主要營收來自于中國內地的公司),合計持有市值為3350億挪威克朗,約折合2388億人民幣,中國股票投資占比2.7%。
由于股票市場波動,持倉中國股票總市值和2020年底相比有所縮水。但拉長時間來看,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過去10多年,對中國市場的投資顯著增加。
歷史信息顯示, 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2005年在中國市場的布局約21億挪威克朗。從21億克朗至3350億挪威克朗,過去16年來,該基金對中國股票的投資增加了159倍。
截至2021年底,該基金中國投資的前10大重倉股包括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美團、建設銀行、貴州茅臺、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平安、京東、藥明生物技術。
其中,騰訊控股在該基金持有的9000多只全球股票中,排第14大重倉股,截至2021年底,基金持有騰訊控股約50億美元,折合316億元人民幣。
此外,其前20大重倉股中還包括,蘋果、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雀巢、Meta平臺、臺積電、特斯拉、羅氏控股、阿斯麥、英偉達、殼牌、三星電子等。
盡管中國地產行業仍在調整,但據媒體報道新加坡國有投資機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仍在考慮投資中國地產。2021年底,GIC進行的交易包括中國的商業地產例如物流領域,GIC同時表示相信地產方面的風險可控。來自彭博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9月底,GIC的股票組合中持有包括萬科A在內的地產股。
評估地緣風險影響
對于全球主權基金而言,當務之急是評估地緣政治帶來的影響。
例如,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CEO Nicolai Tangen表示,2022年以來,基金對俄羅斯股票的持倉市值大幅縮水90%,但具體如何在政府指示下出售這些資產仍需時間。
據他介紹,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持有俄羅斯股票270億挪威克朗,占總體資產的0.2%。2022年以來,基金對俄羅斯股票的持倉市值縮水90%,至25億挪威克朗。
該基金補充表示,由于莫斯科證券交易所關閉,同時持倉中包括俄羅斯證券在美上市的ADR,因此,這部分俄羅斯股票的最新準確市值非常不確定。由于相關資產缺乏流動性,因此何時脫手仍是問題。
盡管不少主權或者公共投資機構已宣布將退出受到地緣風險影響的資產,但這些機構是否能脫手仍是問題。公開信息顯示,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背后的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公共投資機構都做出了表態。不過,主權和公共養老基金數據平臺SWF認為,即便這些機構可以這樣做,它們能否證明是基于商業考慮而不是政治因素做出的決定也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