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有六成基金實現了正收益,其中有129只(A/C份額分開計算)收益超過10%,21只基金收益超過20%。
隨著2月股市行情的收官,基金收益也浮出水面。
2月份共有129只(A/C份額分開計算)基金收益超過10%。其中,由袁葦掌舵的長安鑫禧混合和長安裕盛混合收益均超過27%,位居2月基金收益榜冠亞軍。而另一位基金經理施成管理的四只基金在2月漲幅均超過20%。
但是2月份還有四成基金并沒有實現正收益,有百余只基金凈值下跌超過5%。A股震蕩加劇,令不少明星基金經理在去年就跌落神壇。還有一些明星基金經理在今年2月份還沒能翻身。
129只基金漲幅超過10%
2月有六成基金實現了正收益,其中有129只(A/C份額分開計算)收益超過10%,21只基金收益超過20%。
由袁葦掌舵的長安鑫禧混合和長安裕盛混合分別以28%、27.7%的收益位居2月基金收益榜冠亞軍。
這兩只基金規模并不大,分別為2.32億元和1.74億元。兩只基金在2021年并沒有實現正收益,基金凈值下跌均超過16%。
從基金2021年四季報看,長安鑫禧混合重倉鹽湖股份、永興材料、雅化集團、中礦資源、川能動力、融捷股份、天齊鋰業等股票。
由施成管理的四只基金在2月漲幅均超過20%。其中,國投瑞銀先進制造和國投瑞銀新能源混合漲幅均超過23%,位居2月基金業績榜第三、第四名。
此外,由施成管理的國投瑞銀產業趨勢和國投瑞銀進寶靈活配置漲幅也居于前列,分別達到23.12%、21.69%。
其實,國投瑞銀先進制造、國投瑞銀新能源混合、國投瑞銀進寶靈活配置三只基金在2021年也有著不錯的表現,基金收益均超過60%。
地緣局勢緊張,全球避險情緒升溫,能源金屬、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震蕩走高。
2月份,華富基金、廣發基金、嘉實基金旗下稀有金屬ETF、華寶中證稀有金屬指數增強發起等基金漲幅均超過20%。還有一些有色金屬、煤炭、資源等相關ETF在2月份基金凈值增長超過15%。
明星基金經理“告負”
2月份有四成基金并沒有實現正收益,有百余只基金凈值下跌超過5%。
其中,華泰柏瑞基金旗下3只基金包攬了當月基金跌幅榜前三名,并且這三只基金為同一基金經理所管。
華泰柏瑞新經濟滬港深混合跌幅達到11.48%,華泰柏瑞港股通時代機遇混合、華泰柏瑞亞洲領導企業混合(QDII)跌幅均超過10%。
A股震蕩加劇,令不少明星基金經理在去年就跌落神壇。還有一些明星基金經理在今年2月份還沒能翻身。
千億頂流基金經理張坤管理的4只基金在2月份均沒有實現正收益,其中易方達藍籌精選下跌3.23%,其他三只基金凈值跌幅均超過2%。
截至2021年末,易方達藍籌精選基金規模676.23億元,也是張坤管理的規模最大的一只基金。2021年,該基金凈值下跌9.9%。
另一位頂流基金經理劉彥春掌管的6只基金在2月份均沒有實現正收益,基金凈值下跌從0.49%至4.88%不等。
其中,景順長城集英成長兩年定開基金規模57.24億元,在2月份基金凈值下跌4.88%。在2021年該基金收益下跌21.36%,也是劉彥春所管基金中凈值下跌最多的基金。
從2021年四季報看,景順長城集英成長前十大重倉股為貴州茅臺、美團-W、瀘州老窖、中國中免、五糧液、邁瑞醫療等。
蕭楠掌舵的5只基金中有3只在2月沒有實現正收益,其中易方達消費精選跌幅最大,達到4.56%。該基金在2021年跌幅達到14.6%。
此外,知名基金經理勞杰男管理的匯添富研究優選靈活配置、匯添富創新未來跌幅超過4%。
關注高景氣成長板塊
2月行情已經收官,那么3月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國金證券在3月權益基金投資策略報告中指出,把握高景氣成長,搭配低估穩健價值。一方面,成長板塊在前期的回調中,估值風險有所釋放,其中基本面扎實且估值合理的個股具有不錯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考慮到低市盈率板塊具有更高安全邊際;寬貨幣、寬信用、穩增長等相關政策先后出臺,利好相對低估的金融、房地產、基建等板塊,低估價值風格值得關注。
“此外,在市場大幅波動的行情下,能夠在漲、跌市中,具備較好的業績彈性的產品,具備較強適應力。供需偏緊邏輯難破,關注周期資源機會。上游資源板塊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供需偏緊兩條邏輯的支撐下,行業熱度不減,而近期海外地緣沖突爆發,對全球資源格局再添擾動,進一步催化價格上漲。同時相關行業估值相對較低,具有一定安全邊際,且盈利增速高,板塊確定性相對較強,性價比較高。”國金證券進一步指出。
在港股方面,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華玲認為,因為3月香港市場將進入年報發布期、香港疫情仍處加速上升期、俄烏沖突、3月美聯儲加息四方面原因,3月對于香港市場來說,是內外負面因素較為集中的月份,因此市場波動較大,但并不意味這市場進入單邊下跌態勢,而更可能是下跌和反彈交替的震蕩格局。從中期來看,短期的擾動并不足以改變港股的中期前景,最終市場交易的核心依然是基本面的增長,我們認為國內穩增長政策仍在繼續推進,這才是港股主要上市公司面對的經營環境,有利的政策環境和較低的估值水平將為港股市場中期帶來回歸合理的價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