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周末兩會釋放政策利好,但本周市場卻接連下跌。周三兩市出現大幅普跌,從盤面看,絕對收益資金平倉或是重要推手。今年以來,股票型基金收益回撤較大,股票基金和偏股型基金中位數收益為-16%左右,或引發銀行理財或保險資金贖回止損。而大量私募基金仍在止損線附近,也是引發流動性危機的隱憂。同時,在俄烏沖突引發世界政治局勢復雜化,挪威主權基金將某國產運動服飾品牌剔除投資名單,市場擔憂外資流出等原因影響下,市場信心持續走低。
今年全球市場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通脹持續走高,歐美通脹率均已創幾十年的新高,能源價格是重要推手。俄烏沖突是能源價格加速上漲的催化劑,而不是根源。即使俄烏局勢緩解,商品價格出現回落,也很難形成下跌趨勢,根源在于上游的資本回報率不足和雙碳背景下的資本開支不足,而短期的產能釋放是困難的。就目前的觀察而言,資本開支強度依然偏弱,意味著能源供應偏緊的格局持續時間將超出預期。
就中國而言,PPI穩定,CPI偏低,受通脹困擾程度較小,市場主要擔心的是外部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決定外資動向)和經濟能否企穩回升(穩增長政策能否見效)。最近疫情的擴散,和最新房地產銷售的大幅下滑,令市場擔憂始終無法得到緩解。但從歷史上看,中央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都能夠完成,甚至超額完成,我們對穩增長政策發力要抱有耐心和信心,中國經濟于去年四季度率先觸底,最近的經濟數據也呈現出一定亮點,比如出口的韌性和基建的發力,相信在今年全球逆流中,中國經濟能夠企穩回升達到預期目標。而同時,中國股市估值不高,經過下跌,上證50指數的絕對點位已回到2020年疫情期間的區間,相對位置已經來到2015年股災、2016年熔斷、2018年貿易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底部支撐,安全邊際增強。按照歷史經驗,流動性危機解鎖后,市場回暖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