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后,基金行業再掀起明星基金經理“奔私”小高潮。
據基金君發現,今年2月7日離職的原博時基金明星基金經理葛晨近日擬正式加盟高毅資產,他也是繼董承非、崔瑩、肖肖在內的多位知名基金經理離職后,又一位轉投私募的知名基金經理。
業內人士認為,基金經理出現“公奔私”的現象與近年來私募基金行業發展質量持續提升有關,同時,過去幾年的結構性牛市行情、公募基金激勵機制制約、對A股長期走勢樂觀等因素也使得了基金經理奔私意愿“升溫”。
前博時基金經理葛晨擬正式加盟高毅
又一名離職基金經理的最新去向曝光。
今年2月7日,也就是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博時基金前基金經理葛晨因個人原因離職,卸任包括博時醫療保健行業混合、博時健康生活混合在內4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職務,彼時,市場也一度傳出葛晨將要奔私的消息,如今,葛晨的最終去向也終于塵埃落定,基金業協會網站顯示,他已于2月17日擬正式加盟知名私募基金——高毅資產。
高毅資產是業內熟知的百億私募機構,旗下匯聚了多位長期業績優秀、市場經驗豐富的明星投資經理,目前投研團隊逾50人。由邱國鷺擔任董事長,鄧曉峰擔任首席投資官,卓利偉擔任首席研究官,孫慶瑞、馮柳、吳任昊、韓海峰擔任合伙人、資深基金經理。
此前,邱國鷺在接受中國基金報采訪時,也談到了他對公司人才和文化的看法。他表示,高毅資產采用平臺型私募的模式,能夠用好的機制和平臺吸引一流的人才。“資產管理公司是以人為本的生意,人才是重中之重,公司工作的核心,就是為了能夠聚集最優秀的人才,留住最優秀的人才。我們也知道,第一流的人才很貴,第二流的更貴。好比在牌桌上,輸錢最多的往往是牌第二好的人,牌不好的人不那么自信反而不容易輸大錢。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引進人才方面沒有指標,‘寧缺勿濫’,始終堅持較高的標準和要求。”
他稱,高毅對基金經理的要求,首先要經驗很豐富,經歷過多輪牛熊市的考驗和洗禮;第二,他的投資方法要可持續。”我們曾經有過一個內部提法,盡量找“七年八年,數一數二”的人才,“七年八年”是時間要夠長,’數一數二’是素質要夠優秀。”
“醫藥牛股捕手”葛晨
85后的葛晨,學習生活履歷,顯示出他別具一格的敢于探索、獨立思考的一面。他也被市場視作為醫藥牛股捕手。
葛晨上大學報考的專業是新聞系,但因為實在太熱愛生物學,寧愿降一級也要轉系到生物學。畢業后他又去陜西,做完一年志愿者之后繼續攻讀生物學研究生,一路走來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經歷,更多了深刻的人生體驗。
自2012年南京大學生物專業研究生畢業后,葛晨就加盟博時基金,9年來扎根醫藥行業,走上了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的晉級之路。
葛晨為了目標愿意付出努力實踐,并堅持到底。這一性格也體現在投資上,他更愿意挖掘一些市場沒有發現、自己特別認可的機會。他投資中也喜歡“不走尋常路”,比如他會去嘗試各種電子新產品,如3D打印眼鏡、VR游戲機等,在行業內他也有“調研達人”之稱。
在葛晨看來,醫藥行業投資,深度研究的重要性排在首位,只有深度研究才能發現價值,并在面對市場波動時鑒定投資信念并作出正確選擇。此外,他還經常進行跨行業交流,并從中找出一些交叉行業的投資機會。在積累中,葛晨對醫藥行業發展格局、政策走向敏感,持續關注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自費可選醫療消費等。
風格上,葛晨更傾向于深入基本面研究,自下而上的選股策略,精選在醫藥健康領域有長期增長潛力的優質個股,利用投資目的的預期差,長期創造超額收益。同時注重產品的整體回撤控制,在面臨重大風險或者不確定性時,靈活調整股票倉位,嚴格控制風險暴露。
一家第三方研究報告顯示,葛晨堅持以成長為導向,選擇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龍頭標的,確保抓住行業運行的根本趨勢;同時發揮組合體量上的靈活優勢,在一些局部熱點上積少成多累積超額收益。
葛晨從2018年開始管理基金,直到2022年2月8日離職,管理過四只基金,當時管理規模超過65億。截至他離職,他管理基金的年化回報為20.83%,同期滬深300指數的年化回報僅4.77%。
于此同時,截至去年底,葛晨管理基金的重倉股票為邁瑞醫療、凱萊英、長春高新、藥石科技等。
在葛晨曾管理的博時醫療保健行業2021年四季報寫到,整體而言,我們長期仍然看好行業,醫藥行業持續增長的驅動力是老齡化加重和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提升。這兩個驅動力將長期存在,而政策波動影響行業中短期表現。后續我們將更加重視標的的本身質地與估值水平,并持續加大對中小市值以及新股次新股的研究,尋找估值合理、行業發生積極變化的細分賽道龍頭。
展望2022年,我們需要進一步關注口服小分子新冠藥物的進展對全球抗疫措施和疫情的影響。新冠小分子藥物的問世不代表疫情即將很快結束,也不代表可以不再接種疫苗;但疫苗+小分子口服藥的組合將進一步提升新冠流感化的可能性。后續我們將密切關注新冠小分子藥物在真實世界中對抗新冠疫情的能力,對醫療消費、醫藥科技發展保持樂觀。
基金經理“公奔私”浪潮再起
公募基金經理“奔私”似乎正熱鬧起來。
除了葛晨之外,2022年過去就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奔私”。首當其沖是頂流基金經理、原興證全球副總經理董承非確定“奔私”,加盟老同事的“??べY產”;而寶盈基金前基金經理張小仁、前招商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陳劍波均加入了私募行業,信誠基金原基金經理聶煒和中?;鹪顿Y經理曾秀娟則聯手創業備案新私募。
另據了解,寶盈基金前權益投資部總經理肖肖、華安基金前投資部總監崔瑩也將大概率奔私。
此外,近期一些私募基金備案也揭開了公募基金經理或者其他公募基金從業人員“奔私”的情況。
如2022年1月11日成立、2022年2月21日登記的上海玄鹿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其實際控制人萬定山,他曾在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交易部擔任總監,同時是投委會成員;還在融通基金的交易部和信息技術部,擔任過交易員和項目經理。
而珠海橫琴明富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在2022年2月21日登記,其執行事務合伙人馮士禎,曾在2011年至2019年在信達澳銀擔任過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在2019年到2021年任職于博時基金,在特定資產管理部擔任過投資經理。
同時,2022年2月21日正式登記的上海楓葉林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總經理郭世凱,曾經在2010年7月至2020年1月在農銀匯理基金的投研部擔任過研究部總經理兼基金經理。該公司的劉攀也是在農銀匯理基金投研部擔任過基金經理助理,
如2月25日正式登記的海南敦方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其實際控制人吳士金最早在國投瑞銀基金研究部擔任過研究員,還在德邦基金擔任過機構業務部事業部總監,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在長安基金投資研究部出任總經理助理一職。
此外也有一些公募基金公司產品或者就機構人士“奔私”。如同樣是2月25日登記的遠致合創(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王大軍曾在國金基金產部擔任過產品經理。而上海睿值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LU SHENGLIN,就曾經擔任過博時基金上海事業部總經理、博時基金產品規劃部總經理。
在朝陽永續基金研究院研究總監、向日葵投資FOF研究總監尹田園看來,可能是去年的結構性牛市促成了年初的這波公奔私小高潮。而且他預計,這波奔私浪潮還沒有結束。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基金分析師高云鵬表示,“其實‘公轉私’的現象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每隔幾年就會掀起一波大潮。這和市場的周期有關,每波大潮都是伴隨著市場賺錢效應產生的:2007-2008年、2014-2015年、以及2021年以來,市場都經過了一輪上漲。”
“公奔私的現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私募基金研究員謝詩琦分析道,“通常經歷過一輪大牛市會有一部分的管理人奔私。”
不過,對于這輪奔私潮勢頭的持續性及迅猛程度,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大概率將不及過往。同時,與初代奔私的基金經理單打獨斗、各自開辟自家領土的做法相比,本輪奔私的基金經理的“抱團”傾向更加明顯,不少志同道合或者背景重合的人會選擇合伙創業。
多因素引發本輪“奔私”潮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公轉私熱潮伴隨著每一輪公募基金熱銷、明星基金經理功成名就的浪潮,意料之內且在情理之中。前兩年的結構性牛市帶來的公募賺錢效應或是這輪“公奔私”的大背景,而公募行業自身在考核管理、激勵機制方面的特征是造成明星基金經理奔私的主因。
謝詩琦認為,認為公奔私的原因一方面是積累了優秀的歷史業績以及穩定的客戶群體,二來是看好未來權益類的大機會,三來是公募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很難對人才有效激勵,以及有一些體制上的限制,所以奔私之后基金經理可以更好的踐行自己的投資理念。
好買研究部副總監施丹鋒則分析稱,經常有公募基金公司不遺余力打造業績領先的基金經理成為明星,這就給了基金經理奔私的底氣。但與此同時,由于明星效應引發的大規模資金追捧,使得基金經理繼續保持既往超額收益水平的難度也隨之加大。
針對公募行業管理機制及激勵制度方面的限制,滬上一位公募市場部人士進一步表示,受制于公募基金行業的強監管、重相對排名、薪酬相對受限等因素,私募基金的高比例業績報酬提成、高激勵、輕排名和重絕對收益,對基金經理個人的誘惑力極強,尤其是對已在公募市場上取得驕人業績和矚目影響力的明星基金經理,“名氣變現”的訴求強烈。
從個人角度而言,尹田園所介紹,“私募的投資運作更靈活,約束少,可以更好的發揮某些策略,例如持倉集中度可以更高,換手率可以更高等。此外,私募收取業績報酬的收費模式更有利于能做好業績的基金經理。”
好買研究員徐冬冬也認為,私募基金的大發展和其自由寬松的環境是基金經理選擇奔私的重要因素。
“首先,從大的背景來講,國內居民財富向權益類資產趨勢性轉移、私募基金行業發展質量提高及A股市場長期走勢樂觀,構成了優秀公募基金經理投奔私募行業的基礎。其次,從基金經理個人角度而言,私募基金相較公募基金更有效的激勵機制、更好契合基金經理個人投資理念、更突出基金經理個人IP及更寬松的工作環境,是大部分公募基金經理選擇投身私募行業時的重要考量因素。”徐冬冬表示。
國內資管行業蓬勃發展,是造成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各類資管機構人才加速流動的關鍵原因。公募基金投研體系成熟、人才培養機制完備,在公募從業期間,基金經理已接受了系統的培養和鍛煉,如果再具備良好的個人投資業績,必然是各類資管機構爭搶的“香餑餑”。
“公募基金人才加速流動是必然趨勢,而且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下去。”徐冬冬認為,對于公募基金而言,優秀的基金經理個人職業空間必然更加廣闊,這些人才的去留,有時可能并不完全取決于激勵機制的多寡。如果人才流動無法避免,公募基金可能更需要在人才梯隊的建設上下功夫,盡量保證公司產品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