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至今,期貨行業第一批風險管理公司已經歷九年奮斗。從第一批的8家到現今的100家,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期貨服務實體經濟的探索創新中來。行業規模持續擴大,資本實力、業務收入均取得較大增長,風險管理公司逐漸成為期貨公司業務和收入來源的重要補充。
春華秋實 在服務實體的探索中成長
在九年的成長過程中,第一批風險管理公司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
回望2013年,風險管理公司成立之初“摸著石頭過河”,在現貨業務及衍生品業務上探索模式。
2015年,風險管理公司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初步走上“正軌”,在培養專業團隊的同時,積極吸納海外人才,發展路徑逐漸清晰:一是以期現為基礎的大宗商品基差貿易路徑,二是以場外衍生品業務為抓手的金融工具服務路徑。越來越多的風險管理公司開始專注在現貨領域通過基差貿易和倉單服務打造自己的核心品種類別,為產業及機構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
2016年,風險管理公司業務規模開始呈幾何級數增長,盈利能力逐漸凸顯,場外業務規模異軍突起,期現業務漸入佳境。風險管理公司發展潛力嶄露頭角,股東不再僅將風險管理公司業務作為創新嘗試,而是開始加大投入,拉開了此后幾年行業增資大潮的序幕。
2017年,我國首個商品期權上市后實施了做市商制度,風險管理公司開始成為期貨市場最大的做市商群體之一。自此,做市業務開始與期現業務、場外衍生品業務共同成為風險管理公司的三大主要業務。隨著股東對行業業務認知加深不斷加大支持力度,風險管理公司的數量和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在行業資本金、營收、做市的持倉量和交易量等重要指標上實現飛躍性增長。
其間,風險管理公司的數量和備案業務的公司數量逐年遞增。中期協發布的數據顯示,風險管理公司設立備案的公司數量由2013年的18家增至2022年8月底的100家,擴大5.5倍;備案業務的公司數量由2013年的17家增至2022年8月的97家,擴大5.7倍。
從中期協公布的數據來看,2021年,行業總資產、凈資產、業務收入分別達到1245.02億元、322.24億元、2628.59億元,分別是2013年的49倍、20倍、76倍。行業凈利潤在波動中呈上升態勢,盈利能力實現較大提升。從2021年來看,風險管理公司的凈利潤已經達到20.79億元,為期貨公司凈利潤的15%,成為期貨公司業務和收入來源的重要補充。截至2022年8月底,行業總資產、凈資產、累計業務收入和累計凈利潤分別達到1410.46億元、385.34億元、1625.93億元和12.04億元。
隨著服務實體的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強,實體產業主體對風險管理公司的認可度也迅速提高。近幾年,受疫情影響,在企業面臨物流不暢、資金緊張、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等經營難題的背景下,風險管理公司承壓而上、以韌克艱,為實體企業穩產保供提供了有力的專業保障。行業內涌現出很多優秀案例,例如,我國期貨行業在疫情期間創設的“口罩期權”“消毒液期權”等場外衍生工具,為直接支持防疫生產企業、穩定現貨供應價格、保障防疫物資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些風險管理公司作為期貨公司從經紀業務向衍生品業務拓展的先頭軍,對期貨公司的利潤貢獻度越來越大,對客戶的服務水平越來越高。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倉單服務業務累計服務中小微企業和上市公司分別達838家次、81家次;基差貿易累計服務中小微企業和上市公司分別達19576家次、2921家次。含權貿易為中小微企業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務累計貿易額分別為16.59億元、2.63億元;中小微企業和上市公司場外衍生品業務累計成交名義本金規模分別達4396.92億元、1222.22億元。
“目前,風險管理公司服務實體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增強,成為金融服務實體的重要抓手,與期貨公司共同承擔起金融精準扶貧、支持‘三農’的重任。”銀河德睿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董競博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無論是在現貨市場還是在衍生品市場,風險管理公司的專業價值開始得到多領域的認可,私募、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也越來越多地與風險管理公司合作,共同服務于產業。
不忘初心 助力產業升級未來可期
在九年的成長過程中,風險管理公司的業務發展雖經歷了一些挫折,但在期現貨市場很多方面都留下了閃亮的痕跡。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從2013年的18家備案公司到2022年8月的100家,行業已經在國內培養出了一批既懂金融衍生品,又深入了解現貨產業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打造出一個中國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寶貴“人才庫”。國泰君安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魏峰提到,在服務產業實踐積累和人才流動過程中,風險管理公司也將專業、科學的風險管理理念傳導到了國內更大范圍的實體經濟領域。
在現貨市場領域,風險管理公司與實體產業客戶開展基差貿易、提供倉單服務,利用期貨價格指導現貨購銷與庫存管理。同時,針對單個產業客戶具體情況,利用期權、互換、遠期等場外衍生品,為客戶設計提供定制化風險管理方案,進一步滿足實體企業的個性化、精細化風險管理需求。近兩年,在積累一定經驗與客源的基礎上,風險管理公司積極探索現貨貿易和場外衍生品工具相結合的含權貿易模式,協助產業通過更熟悉、更易理解的方式利用衍生工具。
“從市場角度來看,風險管理業務的推廣,促使商品市場價格回歸基本面速度加快,期貨定價作用也越來越強。”據魏峰介紹,這也促使現貨市場基差貿易急漲急跌的情況減少,市場寬幅波動頻率降低。與此同時,行業公司參與現貨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增加,為現貨市場產業主體提供了多元化的專業支持,還改變了現貨市場傳統的貿易模式,有利于增強實體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此外,來自金融領域的風險管理公司的公信力和合規理念也對現貨市場形成積極影響。
在做市業務上,風險管理公司的優秀做市商團隊快速成長起來。在日常業務中,高效完成各個品種的相關做市義務,配合交易所增益期權品種眾多合約和期貨非主力合約的流動性問題,降低市場異常波動,以保障市場穩定運行。風險管理公司的做市業務,不僅可以為實體經濟營造良好的套保空間,促進衍生品市場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豐富的風險管理工具,還可以為期貨市場推出更多期貨、期權品種打下良好基礎。
就期貨行業發展而言,風險管理公司的設立已經極大拓寬了期貨行業的經營范圍。“發展風險管理業務,是目前期貨公司從經紀服務走向市場參與主體、金融綜合服務商的歷史性機遇。”宏源恒利(上海)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崔耀章告訴期貨日報記者,風險管理公司所做的是企業經營管理,不是簡單的期貨頭寸或者現貨貿易,是利用自己對商品的理解和對金融工具的掌握,幫助實體企業改善并提高經營質量,真正實現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
在他看來,風險管理業務的本質是大宗商品投行業務,大宗商品投行業務的核心又是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的提供。隨著整個行業發展,頭部風險管理公司將向供應鏈管理金融公司的高級形態發展。“行業最重要的始終是探索金融如何服務實體經濟,如何進一步把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橋梁搭建起來。”崔耀章表示,未來,隨著科技、市場等方面的發展,簡單利差模式的生存空間將被極大地壓縮,只有深度綁定客戶供應鏈環節的每一個需求,與戰略客戶長期協同、共同成長,行業才有社會價值,才能走得更遠。
總體而言,在多位行業人士看來,風險管理公司依然處于探索成長階段,在服務實體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社會各方對國內期貨行業服務產業的認可,是行業持續向前推進的巨大動力,這也使得衍生工具避險新模式在各產業領域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