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縣地處陜北能源重化工區和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交匯地帶,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累計查明煤炭資源儲量27億噸,年產原煤3000萬噸以上,是陜西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近年來,黃陵縣通過深化礦產資源開發整合,調整礦產開發結構,推動產業升級等措施,推動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個工作面是國內最先進的基于透明地質開采技術的智能化工作面,解決了以往智能化開采中自適應能力差、智能化程度低的問題”。近日,在黃陵礦業一號煤礦機電部技術人員趙鵬向我們介紹著智能化無人綜采技術。
黃陵礦業一號煤礦倡導節約集約發展理念,多年來不斷深化技術創新,積極探索5G+透明地質精準開采、110工法+透明地質開采技術融合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復雜地質條件下綜采工作面煤炭回收率與智能化水平,減少掘進量,可多回收煤炭25.1萬噸,形成了“安全、高效、綠色、智能”的可持續發展格局。“進一步提高了煤炭資源回收率,少掘進一條巷道,降低生產成本,延長礦井服務年限。”黃陵礦業一號煤礦綜采一隊技術員張金良說。
煤矸石作為煤炭工業固廢之一,“雙碳”目標下,如何做到實現煤矸石零排放?黃陵礦業二號煤礦積極探索并實現了國際領先的矸石井下漿體填充技術,做到矸石不升井、零排放,消除了環境污染風險。每年可處置矸石20萬噸,節約資金400余萬元,開創了煤炭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徑。黃陵礦業二號煤礦總工程師華軍介紹:“形成了小型化、輕量化、集約化裝備作業線,以安全、綠色、經濟、高效的方法解決了礦井排放難題,實現了掘進矸石不升井,徹底解決和消除了矸石占地堆積帶來的生產成本和環境污染風險。”
在黃陵縣雙龍煤業矸石山生態治理現場,昔日嗆鼻的矸石山如今已變成被綠色覆蓋、鮮花遍野、瓜果飄香的青山田園。40余畝以“恢復生態、潤澤自然”為設計理念的生態農業苑,正是由十年前的矸石山“變身”而來,歷史遺留的矸石山成為了群眾休閑娛樂的“打卡地”。“通過改造以后種了好多花,都綠色了,還有山楂園、蔬菜大棚,我每天下午把娃帶到這里來玩一下感覺很欣慰。”職工家屬張梅梅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從2020年起,雙龍煤業將廢棄的矸石山作為擴容改造的“主戰場”,打造出集生態恢復和現代農業于一體的生態農業苑,走出了固廢治理新模式,全力打造“春有花、夏有綠、秋有果、冬有青”的現代化綠色礦山。
從智能采煤到智能快掘再到綠色低碳發展,黃陵縣秉承“崇尚自然、珍惜資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學施策、依法監管,護衛凈土、守住青山”全新理念,堅持保護資源和保障發展并重,使環境保護、生態恢復與煤礦建設生產同步進行和諧發展,積極探索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新舉措、新機制,取得了可喜成績。2022年全年工業總產值達到414.1億元,位列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A等次,躋身“西部百強縣”第63位并連續5年榮登榜單,2023年1月獲評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黃陵縣自然資源局局長張勝利介紹:“黃陵集中整合配置礦權12個,市場配置礦權5個。引進智能化無人綜采工作面及薄煤層110工法等先進技術工藝,開發利用率由40%提高到了70%以上。矸石山生態治理探索出建設生態農業院和生態修復示范區的成功模式。礦產資源采礦、選礦和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
近年來,黃陵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民族圣地·綠色黃陵”定位,扎實開展國家級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活動,推動自然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黃陵縣委常委、副縣長李清喜說:“黃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依托資源稟賦與科技創新,積極探索提高礦產資源配置與利用效率的新條件、新途徑,同時引進先進工藝,優化空間格局,全面提升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充分發揮節約集約示范效應,實現了生態文明和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扎實高效的資源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