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打假”仍在繼續。
12月9日,華潤集團一連發布兩則聲明稱,近期陸續發現有不法分子通過偽造相關材料等方式,將企業注冊為華潤集團下屬公司,在多地開展不法經營活動。稍早前,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多家央企也主動發布了類似的“打假”聲明。
對此,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國企混改中心負責人朱昌明表示:“近年來在國務院國資委的推動下,中央企業打擊假冒央企國企可謂不遺余力,不僅定期檢索深挖假央企、定期張榜公布,還積極向市場監督監管部門、公安機關舉報,已初步形成了對假央企‘人人喊打’的局面。”
“央企積極主動出手“打假”不僅可以規范市場秩序,避免不明真相的用戶或投資者上當受騙,對于維護自身形象同樣具有積極作用。”中國企業聯合會特約高級研究員劉興國表示。
緣何“李鬼”頻出?主觀上成本低、收益大的心態以及客觀上的信息不對稱,或是主要原因。
朱昌明介紹,過往,市場監管部門對公司登記備案實行的是“形式審查”,由申請人自行登記材料,材料的真實性由申請人負責,監管部門不進行“實質審查”。這顯然會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即只要根據要求偽造股東證明材料或證照信息,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央企”,即便后續被發現,也可以通過工商變更來逃避制裁,甚至換一個“馬甲”繼續假冒央企國企。“李鬼”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造假的低成本以及由此實際帶來的巨大收益間的差距。
此外,由于央企層級架構復雜,加之很多央企對外投資信息的不對稱、不透明,使得許多假冒企業的行為具有極大的隱蔽性,很難被發現。
面對層出不窮的“冒牌貨”,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持續出手“打假”。一方面,自2021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先后公布三批假冒中央企業名單;另一方面,上線國務院國資委監管企業產權信息查詢平臺,向社會公眾提供了中央企業及所屬企業的基本信息查詢服務。雖然國務院國資委和央企主動“打假”的措施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目前來看,“假央企”問題仍然存在。
朱昌明認為,目前在解決假冒央企問題上,當務之急應是嚴控“增量”,逐漸清理“存量”。
在嚴控“增量”方面,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修訂出臺的《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今年10月1日施行,有望成為打假行動的重要轉折點。《辦法》禁止“使用與國家重大戰略政策相關的文字,使公眾誤認為與國家出資、政府信用等有關聯關系”“提交虛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詐手段進行企業名稱自主申報”“故意申報與同行業在先有一定影響的他人名稱(包括簡稱、字號等)近似的企業名稱”。并且規定對企業名稱冠以“中國”“中華”“中央”等字詞的,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從嚴審核。
“《辦法》突破了傳統‘形式審查’的局限,提出‘企業名稱禁限用規則、相同相近比對規則等企業名稱登記管理的具體規范’及‘企業名稱爭議裁決機制’,這必將對后續打擊假冒央企國企行為產生積極影響。”朱昌明表示。
除了從“源頭”抑制假冒央企、國企的產生外,劉興國認為,后續還需要進一步在公平競爭制度建設上發力,這有助于弱化企業虛假注冊或宣傳為央企國企子公司的動機。但他同時表示,這或許并不一定能徹底消除此類現象,因為只要存在信譽、資質等方面的差異,就有可能存在虛假注冊或宣傳為優質企業子公司的行為。
朱昌明稱,未來還需進一步深化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著力促進混合所有制企業以及國企、民企互利共贏、協同發展。
(來源: 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