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黃陵縣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位置,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推進集團化辦學,使全縣教育事業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
在黃陵縣店頭第二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陶藝社團課堂上,五年級的孩子們正在跟隨蔡勝強老師學做陶藝。一群充滿激情和才華的陶藝新星,通過學習“捏、揉、壓、搓、貼、印”等技法將這塊“泥巴”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它既可以給我們帶來歡樂,又可以給我們帶來知識。”黃陵縣店頭第二小學教育集團總校五年級(2)班學生范子瑤高興地說。
“我們把我們這邊優質資源送到我們的集團內各個學校,讓他們老師過來培訓,同時我們也去跟他們進行指導,也去送教,讓咱們集團內所有學校的學生都能夠同時共同享受同樣的教育優質資源。”蔡勝強介紹說。這些變化得益于黃陵縣大力推動集團化辦學模式,建立集團內成員校之間互派管理人員雙向交流、互派教師輪崗交流等制度,推動教師的正向流動;利用集團優勢,打造特色化、多樣化、優質化集團學校課程,形成資源共享。
田莊小學加入橋山小學教育集團后,與橋山小學教育集團共享師資,課程設置等優質教育資源。田莊鎮寇家灣村的四年級學生寇子豪這個學期剛從外地轉學回來,環境的變化不僅沒有影響到他的學習,反而使他成績得到了提高。“從孩子回家說的情況來看,學校硬件設施都非常好,能洗澡、宿舍溫度好,還能遠程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共同上課。”寇子豪舅舅葛軍鵬覺得孩子在家門口上學,也方便家長平常干農活,這個變化很好。
田莊小學作為橋山小學教育集團內的一所校區,“我們積極利用教育資源平臺,智慧校園平臺,通過雙師課堂、名師課堂、線上教研、線上教師會議,推進老師的及時互通,推動同總校校區及時互聯資源共享。”橋山小學教育集團田莊校區執行校長惠劍說。通過集團化辦學后,教師從“學校人”變成了“集團人”,工作崗位的變化,讓老師們的工作更有生機和活力,學生們享受到了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學習成績及家長的滿意度也在不斷攀升。
集團化辦學最大的亮點就是,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讓更多學校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按照‘資源共享、教研互動、信息互聯、品牌共創’的教育原則,集團內部做到了‘五統一’,同頻共振,踐行善于創新的‘龍·橋’文化,辦出守正創新的集團教育。同時,按照‘名師指路,學帶引領,能手示范,全員跟進’的教師培養機制,促使總校名師名課從‘資源稀釋’走向‘無限研創’,踐行勇于擔當的‘龍·橋’文化,辦出人民滿意的集團教育,讓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好、更優質、高質量發展的集團教育。”黃陵縣橋山小學教育集團總校校長段璐說。
今年以來,黃陵縣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行集團化辦學,先后投資1.94億元,對全縣28所學校的基礎設施、信息化等進行改善提升,實現了基層學校信息化教學、智慧安防、清潔水廁、標準浴室、智能供暖“五個全覆蓋”;全縣7個集團化總校和分校雙向交流教師109名,逐步解決學科老師結構性短缺矛盾;每年在教師原績效工資基礎上再新增教育經費5000萬元,進一步激發了一線教師的教學工作熱情。
90后的肖丹是橋山中學教育集團田莊校區的一名特崗教師,2018年來到田莊中學任教,幾年來,她親身感受到了基層學校的變化。她說,“從2018年我剛進校的時候,工資基本上五千多塊。今年改革后工資方面有了較大提升,能領七、八千。班主任更辛苦些,工資能達到九千多,這些變化都增強了我們鄉鎮教師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信心和決心。”
集團化辦學不僅包含了基礎設施的改善,人才的互動交流,也是傳統教育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資源的共享。今年,黃陵縣投資2400萬元重點從集團化學校同步互動錄播系統建設、基礎網絡建設、多媒體設施更新、計算機云教室配備等方面提升全縣中小學信息化環境,全面實現“同步互動課堂”在中小學校的常態化按需應用,全縣所有學校可以實現“同上一堂課”,使集團化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和信息化的溢出效應得到充分發揮。
黃陵縣教育科技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趙寶說:“今后,我們將持續深化以集團化辦學為核心的教育綜合改革,堅持系統思維、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實集團化辦學,實行學區制管理,賦予集團學校更大的辦學自主權,實現‘專家治校、自主辦學’,建設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加快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以創建陜西省智慧教育示范區為契機,加快傳統教育數字化轉型,賦能教育管理和評價改革。持續改善基層學校辦學條件,特別是要圍繞基礎教育和優質均衡創建的短板弱項,進一步改善教育教學設施和師生學習生活條件。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高質量推動‘課堂革命·陜西行動’和‘三個課堂’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水平。全面推行校長職級制改革和‘縣管校聘’,健全‘三級三類’骨干教師的培養機制,全力實施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校長和教師隊伍。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