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概股企業赴美上市數量大幅增加。截至12月28日,相比去年同期,赴美上市的中概股IPO數量和規模較去年同期分別上漲106%和35%。此外,年內已有11家企業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借殼形式在美股市場掛牌上市,已超去年全年數量。另外,目前超百家中概股企業已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備案書。
為何中概股赴美上市熱度回升?一方面,內地企業赴境外上市持續受到監管層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赴境外上市,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另一方面,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企業的備案進程已大大加快,更多“綠燈”案例涌現,提振市場預期。
年內中概股赴美上市熱度回升
中概股企業赴美上市步伐加快。Wind數據顯示,按上市日期計,截至12月27日,年內中概股赴美上市IPO數量達35家(去年同期17家);融資金額達9.69億美元(去年同期7.2億美元)。
從首發募資額來看,禾賽科技、碩迪生物的首發募資額居前,分別為1.92億美元、1.85億美元;有9家公司首發募資額在千萬美元以上。募資額最低的禧圖、盛德財富均為500萬美元。
德勤報告認為,截至12月8日,2023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數量大幅增長,但半數融資額不及千萬美元,令平均融資額下滑。同時,今年消費服務行業及TMT行業新股數量合計占據超七成;去年是TMT行業領先。
從首日市場表現來看,優品車首日上市一度飆升620%,一盈證券首日漲超150%。不過,拉長時間線來看,僅有9家公司上市至今股價漲幅維持在發行價以上。
從行業分布來看,消費服務、TMT行業新股數量領先,均在14%左右。其余企業分布在軟件與服務、汽車與汽車零部件、醫藥設備等多個領域。例如,中國MRO采購服務平臺震坤行在12月15日上市,首發募資6200萬美元;中進醫療是今年醫療健康赴美上市第一股,首發募資837.88萬美元。
對此,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沖表示,今年赴美上市的企業數量大幅上漲。但是,平均融資額下降的原因在于,中概股的銷售還面臨挑戰。
此外,今年以來,已有11家企業通過SPAC借殼形式在美股市場掛牌上市,已超過去年全年數量。
“相比傳統IPO,SPAC上市的時間線往往較短,意味著企業可以更快地獲得資本。同時,SPAC募資額可以在合并前通過私人融資輪次進行增加,使企業能夠融得更多的資金。”宏業金融集團跨境上市技術總監謝家棋表示,長遠來看,便于收購其他公司、研發新產品或擴大市場份額。
備案制常態化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
展望2024年,業內認為,將有更多中概股企業赴美上市。一方面,當前在美國證監會(SEC)排隊中的中概股企業已超過百家。另一方面,自3月31日《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下稱“備案新規”)正式實施以來,即將滿9個月,獲批發行人數量眾多,備案通知取得速度快。
據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智能充電(XCHG)于12月26日獲批備案通知書,獲取境外上市前置條件,擬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第26家完成備案的擬赴美上市的企業。截至12月28日記者發稿,已有54家擬赴美上市的企業提交備案(未含秘交)。
從審批時長來看,從申報遞交備案材料到獲得備案通知書,一個月到三個月不等。
隨著備案新規常態化進行,更多“綠燈”案例涌現,進一步滿足市場預期,為企業赴境外上市提供了更加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9月份,車車科技成為中國證監會通過的第一例協議控制(VIE)結構的境外上市項目,并成為年內第一例以De-SPAC形式在美股上市的項目。
(來源:證券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