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掃碼,寸步難行。”北京市平谷區的王女士來電投訴二維碼問題:前幾天,她開車出某停車場,準備掃碼支付停車費時,因天氣寒冷,手機卡頓后突然自動關機。她本想用現金支付停車費,卻發現停車場只能掃碼繳費。于是,她不得不在車里等待了近10分鐘,等手機重新開機穩定后才得以繳費離開。(1月1日《法治日報》)
在日常生活中,掃碼點餐、購物、停車繳費等移動支付方式,既方便了消費者,也降低了經營者的人力成本。但隨之而來的強制關注、廣告推送、信息竊取等問題,也讓消費者在“掃碼”之后感到困擾。本該立足于“便捷快速”的二維碼,卻成了困擾消費者的“攔路碼”,這種歪曲變味的現象需要及時關注。
應該明確的是,技術本身并沒有對錯,關鍵在于使用它的人。只要商家能恪守法律底線與職業道德,掃碼支付自然是實現消費者與商家雙贏的法寶。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商家在掃碼和服務之間增加了一道程序,不關注微信公眾號、不授權商家獲取個人信息,就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甚至有的商家在獲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后,會用來進行后續的營銷和推廣活動。
這些小問題看似無關緊要,但在某些時刻也會造成大麻煩。且不說強制關注公眾號等霸王條款,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強制掃碼”也可能導致消費者信息被濫用或泄露。對于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而言,掃碼支付更是成了最大的不方便。在日常生活中,像王女士這樣被二維碼所困擾的人也不在少數。
針對這一系列掃碼支付亂象,我國早已出臺《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文禁止強制掃碼等行為。去年11月,北京三中院就通報了一起強制掃碼典型案例,明確認定商家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并判商家賠償消費者5000元。與此同時,社會監督力量也在不斷行動,一些地方的消協組織抵制“強制掃碼”,并通過發布倡議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掃碼關注”不應成為消費場景中的“單選題”,消費者、商家與監管部門均需有所作為。消費者應該增強信息安全意識,面對強制掃碼和非法收集信息時積極維權。商家必須明確自身的規范和責任,把握好信息收集的度,并提供多種支付方式。監管部門應形成常態化監管機制,落實二維碼的使用識別標準,嚴厲懲處濫用掃碼支付的商家。
只有各方共同對“強制掃碼”說不,才能倒逼商家停止這種侵權行為,有力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希望各方能夠持續深化合作,從而帶動社會各界攜手共進,為消費者創造一個更加安全、便捷、完善的消費環境。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