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東臨黃河,西連甘寧,北鄰內蒙,區域總面積4.29萬平方公里,轄12個縣市區,18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967個行政村,農業人口297萬。其中有8個脫貧縣、899個出列村、39.5萬脫貧人口、1.94萬監測對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的開局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深化之年。一年來,榆林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以及“鞏固住再往前走”的重要指示,主動扛牢鞏固銜接政治責任,嚴格落實“四個不摘”,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堅持“一月一推進、兩月一審計、一季一點評”,實行清單化管理、常態化督導,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分管領導靠前指揮,行業部門協同發力,縣鎮村狠抓落實,全力鞏固脫貧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一幅產業旺、農村美、農民富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堅決守住底線 鞏固脫貧成果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榆林市堅持把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有效舉措,緊盯“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組織2.9萬名鎮村干部開展監測預警、實施精準幫扶。全年納入監測對象751戶2186人,消除風險723戶1940人。全面提升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義務教育階段資助學生3.5萬名,營養改善計劃覆蓋農村學校603所。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全覆蓋。實施危房改造724戶,建成農村供水工程288處,受益農村人口達15萬人,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強化產業就業 增加群眾收入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全市緊緊緊牽住脫貧群眾增收“牛鼻子”,聚焦產業就業幫扶,持續打造“4+X”特色產業,加快實施4個百億級和5個十億級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工程,推動一產“接二連三”。落實銜接資金23.68億元,用于產業項目達到60%以上。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實施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行動,用好光伏扶貧收益資金,消除村集體經濟薄弱村1346個。大力支持發展到戶產業,發放小額信貸3.43億元,互助資金借款4.29億元,落實2億元資金支持發展“五小”庭院經濟,經營性收入占比不斷提升。堅持轉移就業和就近就業雙向發力,推廣穩崗就業“六個一批”模式,加強脫貧勞動力和致富帶頭人培訓,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14萬人以上。全面推行以工代賑促進就地就業,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實施“雨露計劃+”就業行動,工資性收入穩中有增。2023年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速預計在15%左右,高于上年。
聚焦重點區域 補齊發展短板
抓住重點,補齊短板,是加快發展的關鍵。榆林市聚焦發展相對滯后、脫貧人口規模較大的南六縣、省級重點幫扶鎮村、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三個重點區域,出臺支持南部縣產業振興促進共同富裕的意見,不斷縮小發展差距。調研會診佳縣、清澗、子洲3個省級重點幫扶縣發展瓶頸,每縣傾斜支持1000萬元。制定支持8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鎮和36個重點幫扶村加快發展的8項措施,深化教育、醫療、科技組團式幫扶,落實省市銜接資金9120萬元。抓好92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后續扶持,大力支持特色產業發展,開展技能培訓和就業幫扶,擴大公益性崗位覆蓋面,幫助社區工廠、幫扶車間紓困解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務服務,落實戶籍管理、權益保障、社會融入等各項舉措,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凝聚幫扶合力 提升幫扶效果
打好四套組合拳,構建幫扶大格局。榆林市充分調動駐村幫扶、定點幫扶、社會幫扶和揚榆協作四方力量,奏響鄉村振興“協奏曲”。注重駐村干部選派管理,在全省率先輪換選派1021支駐村隊伍、3247名干部到村任職,創新推行差異化交通補貼、優先提拔重用、“四優”表彰展示等措施,激發幫扶活力。協調服務14家中省單位定點幫扶,培育項目,投資興業;落實蘇陜協作省級資金2億元,發展新興產業,培訓專技人才,提升造血功能。以黨群心連心“五大工程”、組織手拉手“八項行動”為抓手,動員引導2001家社會組織結對幫扶120個行政村,投入幫扶資金8931萬元,撬動社會資本12.8億元。創新開展“村企共建”,204家企業結對幫扶208個鄉村振興薄弱村,投入資金4565萬元,實施幫扶項目260個,增強了發展意識,拓寬了發展思路,縮小了發展差距。
堅持示范引領 打造和美鄉村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榆林市錨定“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總目標,把握“和美”新要求,制定《鄉村建設行動方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堅持規劃引領,啟動編制749個村莊規劃。升級改造560公里農村破損公路、硬化1149公里自然村道路。大力提升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推進廁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改建3.34萬座衛生廁所,治理95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打造53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鄉鎮,綠化美化100個村。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穩步推進十四五“個十百”示范創建工程,著力打造6個楷模村、50個示范鎮、500個示范村。2023年投資4.86億元建設236個示范村,探索形成綏德縣郝家橋村“產業振興+”、米脂縣楊家溝村“文化振興+”、高西溝村“生態振興+”、佳縣赤牛坬村“鄉村文旅+”等一批鄉村振興新模式、新樣板。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扎實開展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和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專項整治,全面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做法,提升群眾參與度。綏德“說事堂”經驗做法成功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榆陽區趙家峁村、府谷縣沙梁村等4個村成功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市農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新時代、新征程,榆林市將不忘初心、牢記囑托,勠力同心、真抓實干,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榆林力量!
來源:起點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