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春天

2024-01-24 11:29:10 作者:趙曉舟

20240124090553375-57-4ca99.jpg

東方風來,神州生輝。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這一重要講話,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金融系統注入傳承傳統、積極向上的文化基因,也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指明了提升金融軟實力、增強金融核心競爭力、建設金融強國的前進方向。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文化,是金融的靈魂,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不竭的精神動力。當前,世界各國在金融領域的競爭,不只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等“硬實力”,更有理念、價值觀、行為規范等“軟實力”。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進一步增強金融軟實力、努力提升金融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我國從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的迫切需要。

翻閱中國歷史,金融的出現,可以回溯到兩千多年前。從貨幣來到世間,金融就有了自己的長天闊地。然而,“金融文化”一詞的出現,迄今不過80年。1934年,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在題名為“金匯本位與戰后之歐洲金融”中首次提出“金融文化”這個概念,當時并未引起理論界和金融界的關注,直到最近20年才日益受到熱捧。追根溯源發現,近代中國金融文化的興起是“西學東漸”的結果,但其發展始終根植于中華民族豐沃的文化土壤。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命脈與思想沃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強化金融文化自覺與自信,必將為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和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不斷推進金融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這就是: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八個堅持”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是體現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也是金融文化建設的出發點、著眼點和落腳點。積極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我們至少有以下認識:

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政治本色。瀏覽新時代以來我國金融事業發展成績單,歷史性成就令人矚目。建成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中國債券納入全球三大債券指數,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中國本外幣綠色信貸余額規模居全球前列……我國金融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履,是“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的有力印證,更是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不斷開拓的生動寫照。回顧百余年風雨歷程,我們黨一直牢牢把握金融事業發展和前進的方向,指引我國金融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創辦“扁擔銀行”“馬背銀行”,有效打破敵對勢力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建立獨立、自主、統一的人民幣本位制度,結束貨幣制度混亂的歷史;金融體制逐步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轉型,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我國金融事業的奮進歷程,印證了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歷史必然性,也決定了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政治本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鮮明個性。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金融為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這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具體的實踐。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做好金融工作必須深刻把握人民性,金融文化研究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我們建設金融強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依靠科技賦能、改善金融服務效率,到優化信貸結構、增強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從完善監管規則、保護消費者權益,到加強風險源頭管控、維護市場穩定……金融系統堅持正確價值取向,既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也更好地守護了老百姓手里的錢袋子。實踐證明,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作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鮮明個性,貫穿到做好金融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才能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精神追求。文化是一個民族顯著的特征,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場和自信,事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文化根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金融文化的根脈與靈魂,蘊含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強大思想基因和深厚文化底蘊。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每一步,都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鑄魂”、以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強骨”、以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塑形”,不斷激活中華文明的現代生命力,努力提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進一步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引領力。

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根本宗旨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崇高使命。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是大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是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沒有實體經濟提供的堅實物質技術支撐,就不可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就不可能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須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天職。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是金融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金融文化建設的崇高使命。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全球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托實體經濟發展,特別是制造業發展。實體經濟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制造業是實體經濟最重要和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制造業穩,實體經濟才能穩;實體經濟穩,宏觀經濟在面對重大風險挑戰時才能有足夠的應對能力。

堅持以防控風險為永恒主題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長期任務。金融是經營管理風險的行業,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守住風險底線,是一切金融工作的前提,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既緊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也著眼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推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經濟金融穩定和人民財產安全,同時也豐富了金融風險治理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金融風險誘因和形態更加復雜,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已經成為金融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永恒主題。為了維護金融穩定大局,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必須加強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研究,推動制定金融穩定法,建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和金融風險預警制度。

21世紀,“如果經濟發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那就是文化乃舉足輕重的因素”。“文化正在成為金融競爭的一大利器”。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努力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必將引領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迎來春天、譜寫新篇。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