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德國經濟的兩條報道被熱議,讓人不禁疑惑德國經濟狀況到底怎么樣了。
一則是德國經濟全球排名將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和中國,居世界第三位。作出這個判斷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據其預測,2023年德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達4.43萬億美元,日本名義GDP約為4.2萬億美元。從目前的數據看,日本被反超幾乎已成定局。這將是1968年日本經濟總量超越當時的聯邦德國以來,日德兩國的排名首次發生逆轉。
另一則是德國聯邦統計局1月15日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GDP同比下降0.3%。受制造業、政府支出和私人消費下滑的拖累,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成為世界上表現最差的經濟體之一。
兩則報道看似出入很大,其實并不矛盾,問題的關鍵在于兩者使用的統計口徑不同。第一則消息中IMF所說的GDP規模是名義GDP,包括通脹因素在內。第二則消息中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GDP增長數據則是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后的實際GDP,反映出德國真實發展水平。2023年日元急劇貶值,導致日本經濟規模換算成美元后有所縮水。而德國2023年通貨膨脹率高達5.9%,德國GDP的第一大支撐是消費,消費占據了德國GDP總額的約40%,所以受通脹影響,德國名義GDP在以美元計價的情況下得到了極大提升。
顯然,受到烏克蘭危機直接影響的德國經濟并不樂觀。2023年實際GDP的下降反映了整體經濟的疲軟,尤其是龐大的制造業。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生產收縮2%,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國內需求疲軟影響,去年德國進出口均明顯下滑,其中進口下降3.0%,出口下降1.8%。
家庭和政府開支在2023年也有所下降,而政府開支下降為近20年來首次出現。德國聯邦統計局解釋,主要是由于停止了國家資助的新冠應對措施,例如疫苗接種以及向醫院支付的免費床位補償金。
勞動力市場是為數不多的亮點,2023年德國就業人數達4590萬人,增長0.7%,表現尚算穩定。但是勞動力短缺,尤其是高技能工人短缺問題嚴重,目前德國老齡化比例達到22%。官方估計,到2035年,因人口老齡化,德國將缺少700萬熟練工人。雖然因俄烏沖突接收了100萬難民,但德國經濟咨詢委員會表示,移民無法彌補勞動力大幅減少形成的缺口。
更嚴重的是,德國經濟可能面臨長期停滯的風險。德國經濟顧問委員會編制的長期經濟預測報告顯示,到2026年,反映經濟增長平穩速度的潛在增長率將降至0.3%,達到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且未來10年以上可能都在1%以下。
德國經濟的異常疲軟引發關注,甚至有外媒稱德國是“歐洲病夫”。德國財長日前在達沃斯論壇上對此解釋稱,德國不是“歐洲病夫”,只是“歐洲疲夫”,德國經濟需要“一杯濃咖啡”,也就是需要推行結構性改革以提高生產率。從昔日的歐洲經濟火車頭到如今的吊車尾,恐怕德國經濟弊端并不是“一杯濃咖啡”就能那么風輕云淡解決的。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