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勇立潮頭爭做示范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延安新篇章 ——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2024-02-28 16:29:17

2023

過去一年,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深入開展“三個年”活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按照市委推進新時代延安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一六四”工作布局,堅持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組織經濟工作,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全國蘋果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280.2億元、增長1.8%,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90億元、增長5.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3108元、16492元,增長5.3%、8.2%。

多措并舉穩增長,經濟運行持續向好

■出臺穩增長50條措施,整合10億元資金支持產業發展。生產原油1428.4萬噸、加工原油960.9萬噸,原煤5378.2萬噸,天然氣99.5億方,LNG209.8萬噸,發電量213.9億千瓦時,卷煙產值增長5.4%。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2486.3億元。蘋果產量464.4萬噸、穩居全省第一。新建和改造高標準農田34萬畝,糧食播種面積222.8萬畝、產量73.2萬噸。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400億元,一產增加值增長4.5%、連續五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年接待游客419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31億元。新能源汽車銷售額增長1.2倍,住宿業、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增長23.5%、10.6%。新建5G基站1039個,行政村5G信號覆蓋率達到90%,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收增長6.9%,與數字經濟相關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1.4倍。

健全機制抓項目,發展后勁持續增強

■建立重大項目和招商引資周“解扣”機制,市縣兩級破解堵點難點944項,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60億元,社會資本、產業、制造業項目投資分別增長18.9%、19.2%、1.2倍,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1.4%。爭取國家和省上資金310.5億元,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0.8億元、實施項目42個。延榆高鐵、王瑤水庫擴容工程開工建設,西延高鐵、東繞城高速等項目加快建設。建成黃陵宏興、子長車村一號井等4處煤礦,陜煤黃陵店頭電廠、延長石油富縣電廠等4個火電項目一期建成投產,新增裝機469萬千瓦。中能建臨鎮光伏、國華五谷城風電等5個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新能源總裝機達到373萬千瓦。

改革創新挖潛能,動力活力持續釋放

■在全省率先推行工程建設項目開工許可“一次辦”審批改革,全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通過驗收,營商環境滿意度95.24%、排名全省第三。市縣兩級累計為448戶企業破解難題805件。清理拖欠企業賬款30.7億元,退減緩稅費14.5億元。市場主體達到24.87萬戶,凈增“五上”企業133戶。新增陜西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49家。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新入駐企業和機構42家、轉化科技成果37項。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增長49.3%、1.3倍,新增瞪羚企業6家,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17.9億元。中歐班列“延西歐”專列首發,完成外貿進出口總值19.8億元,跨境電商交易額1.7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64.7億元。

突出縣域促融合,城鄉建設持續加快

■經濟總量超過100億元的縣(市、區)達到9個。入選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累計完成中心城區14條山體溝道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富縣、甘泉創建為全省縣城建設示范縣。黃陵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志丹被確定為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縣試點,寶塔獲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安塞入選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22個。

協同攻堅強治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90平方公里,完成營造林120萬畝,“一樹一策”“一群一策”做好3棵5000年以上古柏及古樹群保護。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23天、連續4年進入國家達標城市行列,14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延河流域系統治理方案通過水利部審查,入選全國第一批市級水網先導區。

優先保障惠民生,群眾福祉持續增進

■30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退出,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7.4%、位居全省第一。“民生十件實事”全面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56萬人。建成“用延安精神教書育人”特色示范校50所。獲批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入選國家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城鄉居民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70%以上,市社會福利院建成投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補助標準分別提高11.5%、11.1%。成功舉辦首屆延安新“九一”擴大運動會,圓滿承辦陜西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中超女足聯賽陜西志丹女足主場賽事。各類演藝精品深受市場青睞。

綜合施策守底線,社會大局持續穩定

■扎實推進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行動,應急通訊衛星電話配備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7.1%,道路交通事故起數下降21%。中省信聯辦交辦件報結率100%,市級領導包抓重點信訪案件化解率72.7%,刑事、治安案件分別下降9%、22%,社會治安滿意率98.6%,平安建設滿意度97.5%。寶塔消防救援站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實現全省雙擁模范城“十連冠”。

2024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通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全面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市委六屆六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要求,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新時代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加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按照市委“12345”年度工作安排,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化拓展“三個年”活動,持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切實增強經濟活力、改善社會預期、增進民生福祉、防范化解風險、保持社會穩定,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鞏固和擴大多年累積起來的好的發展態勢、好的發展趨勢、好的發展氣勢,推進新時代延安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一六四”工作布局突破起勢,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增新光、添濃彩。

統籌創新賦能和鏈群推進,在增強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支撐上取得新突破

聚焦“增量器”激發科技創新驅動力。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動,推動更多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人才向秦創原(延安)創新促進中心聚集,全年新入駐企業和機構40家、轉化科技成果20項以上,培育引進科技型人才和優秀產業發展團隊50名(支)以上。常態化開展高校及科研院所專家進延、博士服務團進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路演活動。支持高新區加快建設省級能源裝備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圍繞重點產業鏈群部署科技計劃項目150項以上。

聚焦“土特產”提升現代農業新質效。著力打造千億級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打造吳起楸子種質資源保護基地,推進全國蘋果產業氣象保障示范區試點工作,新建防雹網5萬畝,改造老果園10萬畝,蘋果產量達到485萬噸以上。推動畜牧業、設施農業、小雜糧產業提質增效,集中連片推進設施農業基地建設和老舊棚型改造,支持建設地頭預冷庫、畜禽和蔬菜產地集散基地及配送中心。

聚焦“穩控轉”筑牢工業經濟壓艙石。爭取子長北部礦區總體規劃獲批,建成投產富縣蘆村一號、子長天任等8處煤礦,新增產能985萬噸,推進全市新建和產能120萬噸以上礦井智能化開采,建成延安氣田中區北部6.6億方產能項目,開工建設中區南部22億方、東區7億方產能項目,支持延安卷煙廠實施技改。推進千萬噸煉化一體化等項目前期,開工建設延安原油儲備庫、富縣延長石油混合輕烴綜合利用等項目,加快大唐延安富縣電廠等4個火電項目二期、陜皖特高壓輸電工程配套新能源等項目建設進度,推動黃陵煤化工干熄焦、吳起25億方天然氣凈化廠等項目年內建成投產。

聚焦“揚挖補”釋放文旅消費大潛能。建好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推進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建設延安紅色(影視)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加快公共停車場、景區景點等重點區域充電設施建設。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

聚焦“新賽道”跑出數字經濟加速度。實施電信5G創新應用產業園、移動無錫·延安智算中心等項目,開展“信號升格”專項行動,創建全國“雙千兆”城市。支持“智能礦井”“數字油田”“智慧農業”“數智景區”建設。組建延安數字產業集團。

統籌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在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后勁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拓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加快安塞空氣新動力負氧離子系統、志丹高壓儲氫罐及柔性管道等257個產業項目,延榆高鐵、吳華高速等63個基礎設施項目,農村飲水安全改擴建、延大附院婦女兒童醫院等25個民生項目建設。組建并配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地區駐點招商力量,扎實開展“企業進延”“商會入延”活動。出臺支持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推行“管委會+公司”運營模式。推行工業項目“標準地”供應。推動延塞一體化,加快延安高新區、安塞高新區和寶塔新材料產業園“一區三園”協同發展。

統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在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上取得新突破

抓好重點領域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諾制和開工許可“一次辦”審批模式,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工程,開展虧損企業治理、債務風險化解等專項行動。加快推進市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

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延西歐”專列常態化運行,加快推進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開放平臺建設。深化延安無錫全方位對口合作。培育引進外貿企業,擴大蘋果等特色農產品和高端能化、石油裝備等工業產品出口規模。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深入實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和重點項目投資。持續推動“個轉企”“小升規”。

統籌城鎮建設和鄉村振興,在增強高質量發展的融合協調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有機更新”提升城市能級。加快推進海綿城市方塔樣板片區和棗園、橋溝、大砭溝示范片區建設,啟動劉萬家溝、文化溝等10條山體溝道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實施師范路拓寬、北高速出入口交通改善等治堵疏解項目,改造老舊小區140個。

堅持“一縣一策”壯大縣域經濟。動態優化“一縣一策”“一區一策”事項清單。持續培育引進強縣富民產業項目。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支持子長、富縣等縣城更新改造,再爭創2個省級縣城建設示范縣。

抓實“千萬工程”引領鄉村振興。加大消費幫扶力度,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建好洛川、黃陵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統籌保護治理和綠色發展,在增強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上取得新突破

鞏固生態保護成果。加強白于山區和黃河西岸土石山區等重點區域國土綠化。持續做好18.8萬株古樹名木保護。實施低質低效林草改造和退化林修復等工程。加快推進延河流域系統治理和王瑤水庫擴容工程,啟動龍安水庫前期工作。新建、加固淤地壩135座,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16條。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和整治,“一斷一策”推進14個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加快全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建設。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5天以上。

全面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推廣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示范項目,深化煤電、建材、化工等行業領域節能降碳。大力發展中藥材、中蜂養殖等林下經濟。支持黃龍創建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宜川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統籌兜底保障和增進福祉,在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幸福成色上取得新突破

緊盯重點群體穩就業。持續開展“紅色筑夢·創業延安”招聘,全力爭取國家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全年完成職業技能培訓2萬人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億元以上。落實促進城鄉居民增收政策措施,加快不動產權證辦理。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

聚焦優質均衡強教育。加快推進集團化辦學。推進安塞、洛川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和安塞、吳起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建立地方公費師范生定向培養機制,連續3年每年向縣(市、區)定向培養300名地方公費師范生。推進黃陵等5所職教中心“雙達標”和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省級“雙高計劃”院校建設,支持延安大學建設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學。

深化三醫聯動促健康。完成市人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改擴建。全力爭取市人民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落地,建好延大附院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吳起、子長、洛川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快31個縣域醫共體向緊密型轉型。提升全民參保質量,進一步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覆蓋面。

堅持文化惠民優供給。建成開放延安博物館,開展“戲曲進鄉村”“文化進萬家”等活動。設立文藝創作基金。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做好蘆山峁考古發掘和出土文物研究闡釋,加強鐘山石窟等5處國寶級石窟數字化保護利用。

完善保障體系兜底線。擴大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范圍。推進公辦示范性綜合托育機構和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推廣宜川“融救助”機制,建立經濟困難家庭失能老人補貼制度,開展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三年行動,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由每月60元提高至100元。

統籌基層治理和法治建設,在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治理效能上取得新突破

推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浦江經驗”,拓展運用“兩說一聯”機制,推廣“九平式調解”。嚴格落實信訪工作“六項機制”和市、縣、鄉三級領導干部坐班接訪制度。

深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大民爆物品、寄遞物流、民宿等領域監管力度,建好用好“雪亮工程”。持續開展新時代“十個沒有”平安建設,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偷盜原油等違法犯罪,擦亮“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品牌。

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支持吳起、甘泉、宜川等7個縣(市、區)爭創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縣。推進行政調解與司法調解有效銜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達到100%。推進應急管理、城市管理等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監管。

統籌防范風險和守牢底線,在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安全保障上取得新突破

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新建和改造高標準農田23萬畝以上。開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專項整治。堅持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協同配套,確保糧食面積穩定在220萬畝、產量70萬噸以上。

防范化解經濟金融風險。分級實施債務總量管控。“一企一策”推進國企債務風險化解。加強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硬約束。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持續提升本質安全水平。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開展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堅大整治。完善自然災害、突發事件風險預警和防控機制。建成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來源:延安日報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