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魯班工坊實訓室內,一只工業機器人手臂正在抓取實物,模擬流水線生產。借助來自中國的機電一體化控制平臺,當地教師約納斯·阿凱萊(中文名艾友涵)向學生們講解了自動化設備的操作和運行。
2月15日,在亞的斯亞貝巴的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魯班工坊中方負責人江絳(右)與當地教師約納斯·阿凱萊(中文名艾友涵)交流教學內容。
現年39歲的艾友涵在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任教,同時參與該校魯班工坊實踐課程授課。這讓學生們有機會把從他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
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和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合辦的魯班工坊于2021年揭牌運營,聚焦工業傳感器、機電一體化、工業控制、工業機器人方向,旨在培養當地現代工業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
據魯班工坊中方負責人江絳介紹,工坊所在院校由中國援建,2008年建成后首批中國教師團隊來此協助教學和管理工作。目前,這所院校已發展成埃塞唯一擁有完整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培養體系的職業院校,師資和硬件領先于該國其他同類型院校。
2月15日,在亞的斯亞貝巴的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魯班工坊中方負責人江絳接受采訪。
2018年,艾友涵因業務能力出色,獲得前往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讀研的機會。“去中國學習翻開了我人生新篇章。”艾友涵說。
2月15日,在亞的斯亞貝巴的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魯班工坊當地教師約納斯·阿凱萊(中文名艾友涵)接受采訪。
初到中國時,艾友涵覺得理論課程并不困難,但實際操作部分卻令他頗為頭疼。之前,他只在圖紙上見過這些自動化設備,從未親手組裝、操作過。在中國老師安排協助下,他在一個學期后終于熟練掌握所有實操課程,并取得優異成績。
2月15日,在亞的斯亞貝巴的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魯班工坊當地教師約納斯·阿凱萊(中文名艾友涵)展示在中國學習時的照片。
采訪期間,艾友涵不停展示手機里關于中國的照片,有他和中國同學一起學習、聚餐、踢球的瞬間,還有他在畢業典禮上穿著學位服與老師的合照。
回到埃塞后,艾友涵申請加入魯班工坊教師團隊。艾友涵介紹說,他在中國學習期間接觸到魯班工坊創建的“工程實踐創新項目”教學模式,該模式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工程應用相結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成果。
2月15日,在亞的斯亞貝巴的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魯班工坊中方負責人江絳(左)與當地教師約納斯·阿凱萊(中文名艾友涵)交流教學內容。
江絳表示,魯班工坊的一大重點是培養本土師資,確保工坊未來的可持續運作。目前埃塞魯班工坊有4名教師,除了他本人,其他都是埃塞人。
三年來,魯班工坊課程已融入埃塞職業教育大綱標準,為師生提供本土化實操課程的同時,也為當地高端制造和自動化領域企業的員工提供技能培訓。
據介紹,工坊已被非洲聯盟總部確定為面向全非洲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訓中心,并為世界銀行的東非職教一體化項目提供培訓服務。目前工坊已舉辦5期相關培訓,共培訓近200名來自埃塞、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的職教人才。
這是2月15日在亞的斯亞貝巴的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拍攝的魯班工坊大門。
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副校長哈夫托姆·加布雷格齊亞貝爾受訪時說,埃塞魯班工坊體現了埃塞與中國科技教育合作不斷擴大的趨勢,工坊“不僅致力于提升埃塞工業能力,還成為整個東非地區相關能力建設的中心”。
這是2月15日在亞的斯亞貝巴的埃塞俄比亞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院魯班工坊內拍攝的機電一體化設備。
艾友涵正申請到中國攻讀博士學位,希望將更多先進教學理念和工業技術帶回國。“現在的埃塞年輕人很幸運,他們有機會在這里學習,我希望未來在埃塞能設立更多魯班工坊。”(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