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北人印刷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在忙碌工作。 彭一鵬 攝
紡紗機、蒸汽機、發電機、內燃機……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創造物,通過大機器和自動化生產線,延伸了人的體力,從而使當時的生產力產生質的飛躍。與這種傳統生產力不同,新質生產力建立在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基礎上,以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高效化為主要特征,不斷延伸人的腦力、智力等各種能力,將是引領未來的“關鍵變量”。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的當下,抓住轉型升級的契機,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無疑要依靠新質生產力這個關鍵。從理論到實踐,從“制造”到“智造”,渭南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陜西北人印刷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陜西北人)的故事,就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典型案例。印刷機械制造屬于傳統制造業,很長一段時間存在利潤率低、市場疲軟等生產經營困境。陜西北人依靠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產品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憑借在節能、高速、功能性等方面的突出優勢,生產經營狀況實現逆勢增長,2023年銷售各類產品250余臺,銷售額較2022年同期增長20%,出口訂單同比增長25%,產品遠銷東南亞、土耳其、墨西哥、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亮眼的成績,充分證明了培育新質生產力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性。
新質生產力的“新”與“質”
對每個城市而言,如何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寶貴機遇,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課題。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不意味著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另起爐灶。渭南正在加快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在打造“從無到有”的新興產業同時,更要做到對傳統產業“從有到優”的重塑和升級,考慮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的現實,推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力促“老樹發新枝”,進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甚至更有可為。
作為渭南本土企業,陜西北人是我國包裝印刷裝備制造的領軍者,在國內及國際行業領域具有重要地位。陜西北人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每一步,都是渭南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
3月5日,在渭南高新區陜西北人裝配車間,軟包裝設備裝配區域的工程師分工合作,正在對印刷設備進行調試。
“這批設備具有節能減排、智能操作、降本增效的特點,是我們研發制造的‘拳頭’產品,將代表陜西北人參加2024德國德魯巴印刷展,向全球展示中國智造、渭南智造的魅力。”陜西北人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征介紹,目前,陜西北人制造的3000余臺設備正在世界各地運行,其國內高端印刷包裝設備市場占有率突破80%。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科技創新越來越顯現出核心要素的作用。近年來,陜西北人已建立起完善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研發平臺,為持續推進技術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23年12月,陜西北人成功通過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再次證明了其科技創新的卓越實力。
“近年來,我們正逐步從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推向市場的不僅僅是印刷裝備,而是整個工廠方案,通過數字化產品、大數據分析和云服務平臺,給客戶提供盡可能多的增值服務,在為客戶創造更高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李征說,從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是所有裝備制造企業面臨的問題,陜西北人希望以自身的轉型升級給全市的裝備制造業做好示范。
利用數字化產品、大數據分析和云服務平臺,將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融合,打破傳統生產要素的質態,借助數字化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品和服務質效,在物質能源消耗上做減法、除法,在信息增值上做加法、乘法,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標志,實現了傳統生產力的一次整體性升級與躍遷,新質生產力的“新”與“質”由此體現。
“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事關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發展方式創新,是一項系統性、整體性、全局性大工程,離不開上下聯動、左右貫通、一體推進的合力,尤其需要政府與市場形成默契,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同時發揮作用,不能“剃頭挑子一頭熱”,單靠一只手忙活,有效市場、有為政府,誰都不能少。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企業要擔當創新主體,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這一點上,陜西北人始終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產學研各類創新主體的優勢,不斷加快探索市場化成果轉化應用機制,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標準制定與市場需求密切相關。陜西北人一直積極主持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保持主導產品在行業的領先地位,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李征介紹,2021年9月,由陜西北人與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等單位聯合申報的“高端包裝印刷裝備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截至目前,陜西北人先后主持參與了國家標準《卷筒料凹版印刷機》、行業標準《卷筒塑料薄膜精密涂布過程控制要求及檢驗方法》等40多項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
標準化是創新成果加速顯現高效擴散的過程。標準化與新質生產力有著天然而密切的聯系,陜西北人通過深耕標準化工作,讓“看不見的手”持續提升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了技術的轉化和產業化。
助力形成新質生產力,政府要當推動發展的主角,搞好謀劃、推動布局、提供服務。實際上,渭南正處于動能轉換、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十分重視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市科技局創新資源配置科科長寧遠驕介紹說,傳統、新興、未來,三類產業,在形成先進生產力質態上,都大有可為。“按照全省秦創原建設部署,2023年,我們啟動了秦創原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先行區建設,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以渭南國家高新區和各省級高新區為重點,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強大動能,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加速技術突破,契合新質生產力所要求的創新,就如同騎一輛摩托車,后輪提供動力,要交給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用以調節資源配置。前輪掌控方向,要交給政府這個“看得見的手”,通過把舵定調應對市場失靈。摩托車跑得快,必須雙輪并用,缺一不可。對渭南來說,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不遺余力地運用技術創新手段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使政府有力、企業有為、市場有效,用“明天”的科技升級“昨天”的產業,從而實現由“制造”進階“智造”的最終目的。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力促“老樹發新枝”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傳統產業在我國制造業中占比超80%,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傳統產業不代表落后生產力,關鍵是要為其配置創新的引擎,用高新技術促進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近年來,許多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實現“老樹”發“新枝”,充分證明了只有“夕陽工廠”,沒有“夕陽產業”。
一直以來,渭南在國內外市場上比較有優勢的產品,主要集中于機械、化工等傳統產業領域。在此基礎上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因地制宜、量體裁衣,與資源稟賦相適配,把自身放在全省,乃至全國發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謀劃、去推進。對渭南來說,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持續筑牢實體經濟這個“硬支撐”,尤其要花大力氣在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上。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啟示我們,推動技術創新、實現從“0”到“1”的突破,得按照科學規律來,不能頭腦發熱、丟棄傳統、閉門造車。“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態度,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正確方法,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來源:渭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