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些媒體和機構近期不斷渲染“中國陷入通縮論”,以此作為唱衰中國經濟的一部分,引導民眾產生錯誤認知。然而,考慮到西方民眾自身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這種對華經濟認知戰手段起到的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簡單說,對老百姓而言,通貨膨脹就是自己手里的貨幣“毛”了、購買力明顯下降,通貨緊縮則是商品不漲價、民眾需求不夠。美歐不少國家現在面臨的是通脹,例如美國通脹率雖然從此前9.1%的峰值有所回落,但在今年3月又有所上升,物價同比上漲3.5%,高于2月的3.2%。與2月相比,燃料、住房、汽車保險等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務的價格高出約3%。可以看出,疫情暴發、俄烏沖突延宕到現在,美國、歐洲的物價一直居高不下,老百姓付出了代價。此時,如果美歐民眾聽到中國的主要商品價格非常平穩,他們會怎么想?他們肯定會問,中國是怎么做到的?為什么我們做不到?而美歐一些政客和媒體、機構為了維護他們的經濟治理體系在本國民眾眼中的顏面,于是開始宣揚“中國陷入通縮論”。
眼下,美國以及歐洲的一些國家的經濟運行可能看上去繁榮,比如美國政府公布的需求和就業數據都還不錯,但這是“名義上的繁榮”。對老百姓來講,他們并不在乎紙面上的數據,更看重貨幣的購買力是強了還是弱了。
就公共支出而言,美國總體是擴張型的。介入俄烏沖突,需要提供軍援和增加開支;推動“印太戰略”,需要提升軍費及其他費用;縮小與中國在各種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美國下一步亟待擴大基礎設施更新,也需要大規模增加開支;中美之間的人工智能等科技競爭,美國會大規模增加科學技術研發的投資;美國國內矛盾尖銳,種族階層對立嚴重,在保障民生等方面需要增加公共開支。由此來看,增加開支還不是一點半點,有可能是美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資源要素的巨額投入。公共投資增加,政府需要錢就得印鈔票,隨之而來就會引起通脹。各種矛盾相互疊加,陷入沖突對立的風險就會顯著上升。
通縮當然是不好的,中國今年控制通脹率的目標是3%。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為5.3%,環比為1.6%。其中,外需的貢獻為14.5%,去年為-11.4%。這說明在當前形勢下,一方面全球需求增加,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速預計達2.6%,高于去年的-1.2%。另一方面,我國“新三樣”出口、跨境電商出口以及與周邊地區貿易增長依然強勁。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5%,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8%,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0.2%。
今年兩會的熱詞“新質生產力”,重點是提升中國TFP(全要素生產率)相對美國TFP的生產率增長,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一季度,消費和投資的貢獻分別是73.7%和11.8%,都低于去年的82.5%和28.9%。這說明今年兩會確定的十項重點任務,還沒有轉化為實際增長動力。預計后三個季度,投資的貢獻將逐季上升。
按國家發改委的測算,中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約萬億元新增投資需求和2000多億元新增消費需求;在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七大領域推動設備更新,有望形成年規模5萬億元以上的巨大市場;開展汽車、家電、家居等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有望釋放萬億元規模的市場潛力;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2030年前每年至少需要新增投資2萬億元以上。隨著這些政策舉措逐步落地,預計實現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是有保證的,未來逐漸走出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回歸經濟合理區間,進入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基礎的高質量發展軌道,我們是有底氣和信心的。
如前所述,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將是更加靈活適度的,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可以相信,今年將大幅度減少非經濟因素的干擾,降低各項政策出臺的不確定性、輿論的不確定性和社會心態的不確定性影響。中央金融和經濟相關會議和今年的兩會,都明確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目標。隨著今年二三四季度中國經濟繼續增長,恢復信心和預期,就可以看到所謂的“中國陷入通縮論”不攻自破。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CPI同比持平,其中1月至3月CPI同比漲幅分別為-0.8%、0.7%、0.1%。有一些機構對中國2024年CPI增速預測值較低,但這個預測是在不考慮今年中國出臺一攬子政策的前提下做出的,而這些政策將以解決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障礙和問題為導向,發揮短中長期兼顧的綜合政策組合效應。從CPI全年走勢來看,需求不足實際上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如果國家針對需求不足、內生動力不足、宏觀政策支撐不足等問題陸續出臺相應對策,今年CPI增速當然要高于上述預測值。如最近廣泛討論的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不僅潛力巨大,也能通過系列配套政策,促進資源再配置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從2024年到2027年,中國有可能經歷與1998年至2002年類似的結構調整期。經過未來四年的結構性調整,中國經濟很有可能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短期內或許不明顯,但隨著時間推移,變化會逐漸顯現出來。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