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騙局又有新素材了。
近日,一些不法商家在部分農村地區打著量子賦能的旗號,宣稱用了他們的機器,可以通過量子技術給農作物種子賦能,從而實現農作物產量增加30%以上、生長周期短、抗病抗旱抗澇,而且所有農作物都適用,五年來沒有失敗的案例。更離譜的是,連電器、廚具、手機等生活用品的賦能,同樣不在話下。
話術越浮夸,效果越拉胯。量子賦能顯然又是一例:有的騙局實在不高明,僅憑一塊像寫字板一樣的板子,就敢說是量子能量艙最核心的組成部分,這樣的“科技與狠活”,著實侮辱智商;有的“量子賦能營銷”,就是在賭概率,本質上還是“廣撒網、多斂魚”的老一套——農作物產量有波動很正常,但只要第二年產量提升,總會有農戶信以為真。
說白了,這不是給種子賦能,而是給騙術賦能。偽科學碰到不明真相的農民,或許可以一時得逞,但在懂行的人面前,一戳即穿:權威專家表示,由于應用環境苛刻,量子設備造價極為昂貴等,市場上所謂在農業種子或者日常用品上使用量子技術,根本無法達成。可嘆的是,賦能電器、廚具,光是聽上去都夠離譜的了,工作人員依然宣稱“不做坑人的買賣”,如此抽象的“量子力學”,恐怕物理學家普朗克聽了,都要反問一句:你禮貌嗎?
還有網友戲稱:要是騙子們熟悉互聯網黑話,是不是又要開展一門新業務——“對齊種子的顆粒度”?
“遇事不決,量子科技。”從量子水到量子化肥,從量子油條到量子面妝,再到量子波動速讀……這些年來,量子算是被騙子糾纏上了。無論“萬物皆可量子化”如何玩得出神入化,其核心邏輯總是相似的:先是混淆概念、強行關聯,再利用部分消費者對高科技的盲目崇拜,擊中其內心深處的焦慮,達到獲利目的。以這起坑農騙局為例,當下正值春耕農忙之際,如果不及時出手處理,不僅侵犯農民利益,還可能影響農業生產,危害國家糧食安全。
量子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公眾的正確認識,不能任由“害群之馬”招搖過市,對真正的創新造成“污名化”。對此,監管部門必須主動作為。一方面,要對不法商家露頭就打,將背后的利益鏈連根拔起,形成強有力的震懾。4月22日晚,河南省葉縣聯合調查組發布情況通報稱,報道中部分內容涉及葉縣夏李鄉,已成立聯合調查組,期待后續調查順藤摸瓜、回應關切。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相應知識的普及,提升公民的整體科學素養,當越來越多人成為偽科學、偽概念的“絕緣體”,諸如量子騙局之流,也就越來越難以糾纏下去。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