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市場的熱風,又吹到了縣域。
據央視財經報道,日前,多家預訂平臺數據顯示,“五一”假期縣域市場酒店預訂訂單同比增長68%、景區門票訂單同比增長151%,增速高于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多的小城釋放出文旅消費新動能。例如福建平潭、江西婺源、河北正定等,都是熱門的縣域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文旅市場的下沉,折射著整體勢頭的上揚。業界普遍認為,2024年我國旅游業的主基調將從“快速復蘇”轉向“理性繁榮”。縣域旅游的持續升溫,想必也是“理性繁榮”的一種表現。不難看到,作為一種典型的體驗經濟,旅游業的邏輯和打法都不同以往。一方面,市場變得精細化、差異化、個性化,萬物皆可游,處處是場景,名山大川固然趨者云集,尋常巷陌也別有韻味;另一方面,對不少年輕群體來說,奔赴“不擠不貴”的縣域旅游,把假期交給一個“小地方”,主打的就是一個松弛感和性價比。有理由期待,這樣的“長尾效應”,也會在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再次釋放。
小城雖小,大有可為。“反向旅游”“平替旅游”“潑天富貴”……此類字眼的不時刷屏,也似乎間接昭示了一點:“每個人都可能在十五分鐘內出名”,同樣適用于城市競爭。在活力涌動的市場浪潮中,比起拿到什么樣的船票,更重要的是,誰更善于順著潮水的方向,將自身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口碑經濟時代,印象分很重要。能否“上大分”,關鍵看服務。從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到打造放心消費環境,從提高景區接待能力,到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唯有在各個細節中做足功課,才能贏得“滿堂彩”。畢竟,文旅產業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一地的偶然“出圈”,或許可以依賴“單點突破”,但要真正將網絡流量轉化為現實留量,還是要靠“多維發展”。換句話說,既要有乘勢而起的自覺,更要有長期深耕的準備。
正如有業內人士建議,縣域單元數量多、分布散、類型廣,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縣域旅游的宏觀分類指導。當前,廣東正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暢通大城市和縣鎮村間的要素流動。而在縣域經濟體系中,文旅產業具有帶動效應和集聚功能,如何因地制宜,與地方特色產業、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給當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有不少文章可做。對文旅家底本就很豐厚的地方來說更是如此。今年2月,廣東成立鄉村旅游聯盟,旨在加強行業緊密協作、資源整合,在行業與政府之間發揮橋梁作用,引導旅游投資、運營企業和各類新消費業態進入鄉村,就是宏觀規劃層面的積極探索。
小城故事多,何日君再來?放眼長遠,文旅市場的下沉,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既是必答題,又是附加題。唯有主動作為、順勢而為,方能“景”上添花、一路“繁花”。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