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銀行理財規模接近30萬億,能否再現“大象起舞”?

2024-07-08 09:54:34 作者:汪青

銀行理財規模正在迎來快速攀升期。

7月4日,上海地區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李聰告訴經濟觀察報,今年以來,前來網點咨詢或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明顯比去年多了起來。其中,最受歡迎的產品還是固定收益型和現金管理型產品,盡管這兩類產品今年的收益有所下滑,但客戶對收益的預期值也在下調,穩健的產品更受青睞。

根據普益標準統計數據,截至6月中旬,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一度接近30萬億元大關。隨后,受季末回表壓力影響,整體規模有所下降,但整體影響較小。

華西證券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肖金川測算,6月銀行理財規模合計下降了6402億元,但遠低于2020年以來同期降幅。歷史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每年6月理財規模分別下降了1.47萬億元、1.40萬億元、0.80萬億元、1.18萬億元。

多位受訪的分析人士認為,受存款利率下調、“手工補息”行為被禁帶動下的“存款搬家”,以及銀行理財產品降費等措施的綜合影響,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有望在下半年突破30萬億元。

逼近30萬億

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中旬,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已超29萬億元,達29.85億元。截至6月末,受回表影響,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回落至28.06萬億元,不過仍較2023年年底增長約1.26萬億元。

從產品類型方面看,上半年固收類、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規模顯著增長,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規模則出現下降,這也意味著,投資者避險情緒仍然較高。

在李聰看來,銀行存款利率一再下調,以及“手工補息”被監管明令禁止,是導致存款資金開始向銀行理財產品傾斜的重要因素。“現在三年期的定期存款產品利息只有兩個多百分點,以往客戶特別喜歡的大額存單,現在各家銀行是否發售都存在不確定性。退一步說,即使有發售,客戶能不能搶到,以及只有兩個多百分點的利息對客戶的吸引力又有多少?這些問題都需要客戶考慮清楚,對比之下,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是當下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李聰說。

對于本輪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的快速增長,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存款利率的下調降低了存款對理財產品的替代效應,并且經過前期市場調整和修復,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信心逐漸回升,因此投資意愿也在增強。同時,債券市場的良好表現也為固收類理財產品提供了穩定的收益來源。“當然,監管部門陸續出臺的行業政策以及加大查處力度,也在不斷規范和引導銀行理財市場朝著更合規、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江瀚稱。

6月28日,因理財業務存在違規行為,招銀理財、信銀理財、平安理財、建信理財和中銀理財在內的5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收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開出的罰單,合計被罰2900萬元。罰單信息顯示,銀行理財產品未能有效穿透識別底層資產以及存在信息披露不規范,已成為監管部門處罰的重點。

華東某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信息披露其實是保障投資者權益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部分銀行理財公司在這方面還是存在不規范、不及時、不全面等問題,導致投資者難以全面了解產品風險和收益情況。此外,投資者未能有效穿透識別底層資產,也可能會讓一些潛在的風險被忽視或隱藏。

在江瀚看來,季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有所下調也在意料之中,由于銀行季末對存款需求有所上升帶來回表壓力,但今年數據可以看出來受季節性影響不大。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相比往年,大行6月末理財回表可能高達1.5萬億元。由于母行季末考核、理財產品到期設置等因素,歷史上季末理財規模多為環比下降,且下降幅度較大,這一現象在母行存款壓力較大的3月和6月尤其明顯,兩者在2018年—2023年環比降幅均值分別為1.30萬億元和1.27萬億元。

理財規模回落后能否再度攀升?對此,明明認為,從歷史數據看,銀行理財公司有在下半年沖量的慣例,其中國有銀行旗下理財公司最為明顯。預計在國有行帶動下,2024年下半年理財規模有望重新站上31萬億元的歷史高位。

李聰表示:“目前看來,客戶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熱情還是比較高的,特別是既往業績表現不錯的產品,一般發售很快就能賣光。再加上近期有消息說銀行定期存款還要迎來一波下調,因此預計下半年銀行理財對客戶的吸引力還是比較強,規模也將繼續增長。”

李聰稱,今年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能達到3%以上,甚至有部分可以到4%,對客戶有較強的吸引力。

隨著理財產品客戶群體的逐年上漲,多樣化的客戶需求應運而生。寧銀理財方面表示,自2024年年初以來,風險評級R3以上的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以及募集規模較去年有所提升,多家機構已經開始布局紅利、高股息、黃金、量化等主題型產品。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布局多元化的趨勢預計仍將延續。

銀行理財降費留客

除了外部因素影響外,銀行理財公司主動下調產品費率,也是吸引投資者的因素之一。

經濟觀察報注意到,6月份以來,包括農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中銀理財、上銀理財在內的十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紛紛下調部分產品的費率,甚至有部分產品推出“零費率”。

比如,招銀理財此前推出的“招銀理財招贏日日金20號現金管理類理財”“招銀理財招贏日日金8號現金管理類理財”等多只現金管理產品將管理費率調至0。

銀行理財通常會收取以下費用:固定管理費、托管費、銷售費、超額業績報酬、認購費、申購費以及贖回費。其中,認購費和申購費在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收取,贖回費在贖回產品時收取。

普益標準統計,今年以來,收取認購費和申購費的理財產品比重不及1%,收取贖回費的理財產品比重不超過5%。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固定管理費率和超額業績報酬計提比例呈現下降趨勢,而托管費率和銷售費率則呈現上升的趨勢。

從下調費率的銀行理財產品類型來看,主要是以固定收益類和現金管理類為主。

對此,李聰表示,考慮到最近業績比較基準整體有所下調,銀行理財產品主動下降費率也是給到客戶一定的收益補償。

江瀚認為,受國內“資產荒”的影響以及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理財產品的“階段性降費”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并且從盈利角度考慮,后續下調空間有限。“降費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投資者,但并非長久之計。隨著金融市場的成熟和投資者理財意識的提高,銀行理財公司需要更加注重產品的創新和差異化發展,以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江瀚表示。

實際上,為了應對市場變化,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在不斷加大公司投研、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寧銀理財方面表示,公司沿襲母行基因,大多擅長固收類資產投資,但在混合、權益或衍生品類等其他多元投向產品方面,與公募基金相比存在一定短板;同時,在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后的市場環境下,客戶的理財需求也日益豐富,對財富多元配置的要求逐步提升,對理財子公司全方面的經營提出了挑戰,理財子公司在投研、營銷、風控和科技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

“數字化轉型賦能資產管理業務,已成為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大資管行業競爭中實現突圍的發力點。得益于數字化轉型,不僅升級了我們的業務模式,還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都為我們在未來競爭中提供了助力。”寧銀理財方面表示。

來源:經濟觀察報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