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工業投資增長34.1%,增速居陜西第一。”近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深化‘三個年’活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邀請渭南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曉勇及相關負責同志圍繞“聚焦建設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渭南實踐”主題介紹有關情況。
“預計上半年,渭南生產總值增長4.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左右。”陳曉勇說。
陳曉勇介紹,渭南強化項目帶動,全力打好項目謀劃、招商引資、服務管理“三場硬仗”。今年安排市級重點項目418個、年度投資610億元,其中產業類項目150個、年度投資305億元,占渭南投資計劃50%。上半年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19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52%,順利實現雙過半。建立“四個一批”項目管理機制,去年以來192個項目竣工投產。策劃儲備重大項目291個,總投資1709.3億元,其中產業項目120個、總投資900.7億元。每個縣市區每年至少引進1個10-30億元以上的產業項目,渭南高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等313個項目簽約落地,獲批建設用地2.43萬畝。
渭南聚焦產業轉型,突出20條重點產業鏈,確保每年每條產業鏈落戶配套企業1個以上。去年以來,38個工業項目建成投產,3戶汽車企業實現整車出口,2項典型案例入選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2家工廠入圍國家級綠色工廠,10戶企業躋身省級隱形冠軍名錄。糧食總產量連續4年居陜西第一。乳制品等四大產業納入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林畜漁業增加值連續4年居陜西第一。同時強化文旅融合,上半年游客接待量、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增長34.5%和39.5%。
在高質量發展方面,渭南深化改革創新,聚焦新一輪秦創原建設三年行動,加快農業創新谷“一核+兩翼+N產業鏈”平臺建設,成立秦創原陜西科技大學(渭南)技術轉移中心,去年秦創原創新驅動專項考核全省第一。同時,有效發揮渭南(西安)創新創業孵化器帶動作用,累計引進孵化企業103家,上市后備企業數量居陜西第三,去年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保持85.7%和47.9%的高速增長。著力打造政府誠信、企業舒心、辦事高效“三張名片”,全市法治化營商環境滿意度測評位居全省前列。渭西華陰、合陽專列開通運行,進出口總額達到34.7億元。
渭南突出城鄉融合,堅持聚力工業化、推進城鎮化、邁向現代化,統籌推進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加快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先后實施重點城建項目195個,系統化全域化推進國家海綿城市示范市建設,改造老舊小區130個、新建街頭綠地廣場23個、打通“斷頭路”13條、提升城市道路16條,合陽縣、富平縣被命名為全省縣城建設示范縣。此外,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落實產業發展銜接資金15.7億元。今年105個創建村擬定項目882個、總投資10.72億元,已有336個項目建成竣工。
同時,渭南堅持綠色發展,截至7月9日,渭南優良天數達到116天、同比增加10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74,同比改善15.1%,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133位。堅持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作為高質量發展基準線,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94平方公里,7個國考斷面、5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修復治理歷史遺留礦山圖斑2350畝。
渭南著力增進百姓福祉,突出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堅持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我們始終把群眾增收作為重要任務,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9%,脫貧人口人均收入達到16900元、增長15%,實現了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經濟增速、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脫貧人口收入增速高于農民人均收入增速。”陳曉勇表示。
來源:西北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