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陜西渭南市石宇鋒:田野里的夢想家

2024-07-30 11:11:25

“未來,我想為100萬畝麥田服務。”6月12日,在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鎮廟王村的一處示范田里,31歲的石宇鋒撫摸著麥茬,對著大地說出了自己的夢想。作為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他的夢想正借著農業現代化的東風逐步變為現實。

一片熱土

玉米什么時候需要澆水?這個問題幾乎成了石宇鋒最近的口頭禪,“過去農民種玉米,只要渠里來水就澆地,這種方法,既不利于作物生長,還浪費了水資源。其實,種子剛種到地里,只需要濕度,扎根和頂芽之后,才需要澆水。”他用設問的方式,說明了農業生產技術由經驗轉向科學的重要性。

“我的農業知識,一方面來自家庭的耳濡目染,一方面是在農業實踐中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鄉鎮農技員,父親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石宇鋒2012年退伍后,選擇回鄉成為一名“新農人”,開啟了自己的農業創業生涯。

“我們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有45名工作人員,要為大約27000畝的土地提供托管服務,相當于一個人管600畝,以前想都不敢想。”石宇鋒介紹,目前,他們不僅為流轉和托管的土地開展“菜單式”與“保姆式”現代化服務,同時,每年還要開展總計65萬畝次的專業化精準病蟲害防治工作,為1800余戶的農業種植者保駕護航。

“‘新農人’的新辦法就是農業科技。現在,只要一部智能手機,就能掌握所有農田的基本情況。”石宇鋒拿出手機,在專業APP上點擊頁面幾下,一塊耕地的溫度、濕度、風速、光照、大氣壓力、雨量、二氧化碳濃度等要素就全部標注了出來,“地里的傳感器會告訴你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

讓農業實現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石宇鋒依靠的是科技的力量,而這力量的背后,則是一支植保“突擊隊”。

石宇鋒(右)查看糧食生長情況(資料照片)

一支隊伍

玉米黏蟲,也被稱為行軍蟲,啃食完一片作物后又成群遷移到周圍的地塊取食,對玉米生產構成致命威脅。2016年8月,臨渭區、華陰市、潼關縣暴發玉米黏蟲災害,大片農田面臨絕收風險。“災情前所未有,如果采用手動噴藥的方式,基本沒有效果,即便用上機械化農藥噴灑設備,時間也來不及,這個時候,只能靠飛行器力挽狂瀾了。”當時,石宇鋒的合作社接到了防治任務,迅速出動植保直升機2架、植保無人機38架,連續高強度飛行6900余架次,作業面積10余萬畝,最終有效遏制了蟲害,確保了當年玉米豐產豐收。綠盛農服的無人機作業團隊“一飛成名”。

實際上,這一次被病蟲害“逼出來”的名氣不是偶然,早在2014年,石宇鋒就承擔起陜西省植保總站的航化作業設備推廣任務,2015年,他創建了陜西省首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專業隊伍,陸續購入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和植保無人機等專業設備,在一次次的農服作業中,鍛煉出一支素質過硬的植保隊伍。

2016年以后,衛星定位系統大大提升了植保無人機的高精度定位和導航能力,使其能夠進行更精準地噴灑和播撒工作。“農機作業機械化和智能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客觀上要求更多年輕人加入。”石宇鋒表示,召喚年輕人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并不容易,但只要融入時代大潮,挑戰也會變成機遇。

一種模式

廣闊的田野需要人才,需要年輕勞動力。2017年初,臨渭區5個鄉鎮貧困家庭的27名年輕人,分5批來到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免費參加植保無人機的操作培訓學習,順利拿到無人機操作證,成功邁入“職業飛手”的大門,其中3人還成了綠盛病蟲害防治專業隊的飛手。

“留下的人掙了錢,他們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迅速突破2萬元,當年即實現脫貧。”石宇鋒說,合作社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鄉親們的關心和支持。他除了多次向周邊村莊貧困家庭無償提供10萬余元的農藥、種子、化肥之外,選擇回饋社會的方式還是“授人以漁”,讓農戶有一技之長。

2018年以來,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業服務模式“千鄉萬站”落地開花,支持貧困家庭年輕勞動力加盟創業,零門檻為貧困戶創業者提供植保無人機設備,并免費教學考證,優先推薦分發作業訂單,有效調動了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積極性。“短短5個月,我們幫扶群眾的家庭收入就超過了5萬元,通過產業幫帶,不僅使年輕勞動力留在了農村,也讓群眾過上了好日子。”石宇鋒說,“未來,這里將為農戶提供糧食晾曬的場地,那邊是烘干設備,后邊是糧倉。”在臨渭區官道鎮糧食生產綜合服務基地的施工現場,石宇鋒暢想著基地建成后的模樣,他說,像自己這樣平凡的新型職業農民在中國還有很多,“我們這一代青年不怕吃苦,敢于拼搏,要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用科技助力傳統農業發展,用勤勞和汗水支撐起中國農業的未來。”

來源:渭南日報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