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債市影響,部分理財產品凈值有所回撤,產品業績展示與實際有了較大落差。對于不少投資者而言,面對產品凈值波動,正面臨“贖回還是持有”的煩惱。
近日有投資人反映,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展示年化收益率超3.5%,但實際最近一個月收益率僅1%出頭。這種產品凈值突然走跌的結果讓不少投資者憂心忡忡,讓人聯想到2022年底的贖回潮,引發市場對理財贖回風險的擔憂。
不過也有受訪者表示,“目前我持有的理財產品累計收益還是正的,不會因為產品短期凈值波動就選擇贖回,但會保持高度關注。”
近期,金融監管部門也對銀行理財子公司通報多項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就包括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展示虛高等。
通報稱,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在代銷渠道不停地新發份額,虛增產品收益率,甚至用“四舍五入”的方式來展示萬份收益,與客戶實際到手的收益率完全不匹配。比如有些產品展示7日年化收益率是3.5%~3.6%,而投資者實際上只能拿到1.8%~2%的收益率,這屬于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要求。
事實上,銀行對于理財產品業績展示形式也不盡相同,通常傾向選擇最佳收益率展示業績。有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七日年化利率、1個月年化利率、3個月年化利率等等,加劇了客戶的識別障礙。
據了解,理財產品動態發布的年化收益率是當前時點的預期收益率,是按過去一段時期的收益率,線性推算出的未來一年收益率。而業績比較基準主要用于衡量產品業績和管理人的投資能力,是產品設定的投資目標理財產品,在展示業績比較基準之后,通常都會強調“業績基準不代表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
也因此,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在挑選理財產品時,應全面了解理財產品的多個歷史收益率區間,避免僅憑單一收益率數據就做出投資決策。
通過查看各家銀行APP后發現, “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大幅跳水的情況并不是個例。
例如某股份行代銷交銀理財穩享靈動慧利日開4號(180天持有期),在比較醒目位置介紹該產品成立以來年化4.564%,在產品底部位置披露,該產品近1月年化僅為1.786%。
另一家代銷光大理財陽光金增利穩健(14天持有)的披露信息則為,成立以來年化2.91%,業績比較基準為2.3%-3.3%,同樣在底部有區間漲跌幅、年化收益率等信息,該產品近1月的年化收益率也為1.73%。
某國有行的理財經理表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受到債市調整等因素影響,對部分代銷的固收類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會形成一定影響,但從客戶反饋來看,都在等凈值修復,尚未出現集中性、大規模贖回現象。
2023年11月,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行為準則》,對于過往業績計算方法、展示區間等提出規范化要求。但當前理財產品業績展示形式對投資者來說仍相對多樣和復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資者對于理財產品的評估和選擇難度。
在具體的展示規則方面,《行為準則》明確,如展示理財產品過往業績,應合理制定相關展示規則。過往業績的展示應遵循穩定性和內在邏輯一致性的基本原則,不得隨意變更展示規則。
(來源: 藍鯨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