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15日聯合召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動員部署視頻會議,提出抓緊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核心是在區縣層面建立工作專班,搭建起銀企精準對接的橋梁。
建立健全相關機制,為解決當前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難題提供有效助力,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小微企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更是穩定宏觀經濟、促進就業和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眾所周知,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就業“蓄水池”和社會“穩定器”的重要作用。可是,小微企業也是市場生態鏈中的最薄弱環節,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小微企業發展的瓶頸所在。小微企業就如同毛細血管,倘若供血不足,勢必影響肌體的健康運行。近年來,在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減稅降費、推動普惠金融建設等一系列政策助力下,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民營經濟活力與動力顯著提升,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數據顯示,近七成小微企業有信貸需求,其中僅20%左右企業可以獲得銀行貸款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仍面臨著很大的融資壓力。
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重在找準堵點卡點。有人曾指出,小微企業融資有“五缺”:間接融資缺信用、直接融資缺市場、融資擔保缺背書、金融服務缺配套、金融科技缺數據,一語道出小微企業融資難之癥結所在。在傳統信貸模式下,銀企信息不對稱,收益和風險不對稱,加之我國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及市場化應用仍不完善,無法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作用,導致普惠金融力有不逮。而直接融資市場,存在上市門檻較高、流動性不足、風險容忍度較低等問題,支持小微企業作用有限。說到底,就是企業需求與市場供給的不匹配。而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的核心,就是要聯合多方力量,打通供需不平衡的堵點卡點,搭建銀企精準對接的橋梁,推動各種助企惠企政策落到實處,實打實地緩解小微企業的融資壓力。
盡快推動機制落地見效,實現惠企紅利,首先要健全融資服務體系。這包括完善融資擔保、信用評價、風險防控等機制,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資服務。新機制將在區縣層面建立政府、金融機構、擔保機構等多方參與的工作平臺,通過信息共享、風險分擔等方式,提高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確保低成本信貸資金能直達基層。
其次,要健全監督評估機制。不僅要通過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深入園區、社區、鄉村,全面精準摸排融資需求,更要同時調查小微企業的滿意度,定期對融資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優化,保證政策和企業體感無“溫差”。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任重道遠,還需各方協同,既重當前又重長遠,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完善資本市場提高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比重,讓小微企業不斷壯大、枝繁葉茂。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