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滕王閣景區“上新”。據報道,1月1日,滕王閣景區“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及北擴工程項目竣工,正式對外開放。擴容后,滕王閣景區總面積擴大到約700畝,彌補了以往游客“近江卻不見江”的遺憾。
更引人注目的是,滕王閣景區的總面積雖然增加了,收費的核心景區面積卻做了“減法”,景區約九成區域全部免費向游客開放。而要想進入核心景區,免門票的門檻也并不高——只需背誦《滕王閣序》全文。
這一增一減間,實現了雙重意義上的“還景于民”。不出意料,消息一出,很快迎來人們的叫好。如果說當年西湖景區免票還能算作“轟動”的話,如今景區免門票,已算不上新聞。上網隨手一搜,景區免門票的名單就有一大串。這接連不斷的景區“免票潮”,折射出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趨勢。
短期來看,景區免門票或造成運營方收入銳減,帶來一定的運維壓力;但從長期看,卻為景區帶來好感和客流量。在文旅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兩者的轉化力和影響力都不容小覷。而且,隨著全民旅游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旅游品質的需求愈加高漲,更加追求個性化、沉浸感和差異性。我們看到,“小城游”“古鎮游”“鄉村游”等快速興起,而一些名頭大的經典景區卻不溫不火,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大景區并沒有給高價購票的游客帶來更好的體驗感。這也說明,過去那種“圈地賣風景”的路已經快走不通了,必須主動積極求變。
若再往深里思考,景區減免門票,讓每一個對歷史饋贈心懷好奇和敬畏之人都能自由進出,則彰顯了景區的公共屬性,讓我們共同的文化遺存真正為每個人所共享,從而得到文化和精神上的滋養。先有可及,而后才談得上可感和可親。這不也正是文脈傳承的題中應有之義嗎?
盡管并不新鮮,但滕王閣景區的這一探索依舊值得點贊。因為,打破路徑依賴、走出“舒適區”,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智慧。這不僅意味著要直面現實,對新形勢下的文旅發展有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同時還應直面自我,摒棄“躺贏”心態,承認自己的短板和不足,積極求新求變。雖然滕王閣景區尚未公布景區游覽“新玩法”,但從其他先試者的探索來看,無論是提升旅游服務,還是拓展新業態項目等,無一不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努力。
免票會不會變成“偽免票”?不少人擔心,門票上被減免掉的錢,會不會在進入景區之后被漲價的擺渡車、餐飲等收費項目“找補”回來。這種聲音也給景區運營方提了個醒:既然是誠意,就要大大方方、亮亮堂堂的;既然選擇了“不走尋常路”,就不要猶豫和糾結,勇敢向前走,不做“夾生飯”。相信“放心游”一定會帶來回頭客,好口碑一定能轉化為好“留量”。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