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監管總局召開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在總結2024年工作的同時,部署了2025年的重點工作任務。對于保險業而言,會議也明確了2025年工作的關鍵和重點方向,一是強化資產負債聯動管理;二是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三是持續推動健全多方參與的巨災保險保障體系。為何這三大方向是2025年保險業發力關鍵?又有哪些深意?
強化資產負債統籌聯動
資產負債管理是保險公司可持續經營的關鍵因素。金融監管總局在會議中提出,要切實提高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能力,督促保險機構強化資產負債聯動管理,苦練內功、降本增效,著力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當前,保險機構資產端收益率下降,尤其是再投資收益率壓力正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加強對負債端保單預定利率的管理,對保險業而言至關重要。
實際上,自去年以來,監管部門不斷發力,持續引導保險公司降低負債端成本,包括下調產品預定利率,在各個渠道大力推行“報行合一”等。就在近日,金融監管總局向業內發布《關于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從制度層面推動緩解利差損問題。
保險機構應如何進一步提升資產負債匹配的管理能力?“由于壽險負債的期限非常長,資產負債匹配對于壽險業而言尤為重要。”在原銀保監會副主席、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陳文輝看來,壽險業應對低利率不能僅從資產端著力,應多管齊下在“三差”上下功夫。在死差方面,要用好壽險產品的生命表、年金產品的年金表,實現精準定價和風險管理,提高死差益。在費差方面,要通過數字化轉型等方式降低經營管理成本,鼓勵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提高營銷服務,風險管理和投資管理水平,依法依規維護數據資產權益;在利差方面,保險公司要先從產品端著手降低負債成本,而不是僅僅想著通過投資增加收益,需根據市場及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合理確定產品收益,從而優化保險公司的負債結構。
“單獨強調產品的較高長期確定收益或將對人身險公司的經營穩定性帶來挑戰。為此,保險公司應從資產負債兩端協同發力打造穿越周期的穩健經營能力。”中信建投證券非銀金融與前瞻研究趙然團隊認為,從負債端來看,應將長期確定收益這一核心優勢與收益模式多元、風險保障、增值服務等優勢充分結合形成產品獨特競爭力,深入挖掘保險產品在養老保障場景下的獨特優勢,提高浮動收益型保險占比,分紅險或是確定性發展方向;資產端來看,要基于長期視角和資負匹配原則建立均衡大類資產配置體系,從資產類別、地區等多維度構建跨市場投資能力。
支持險資更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發展
在部署2025年重點目標任務時,金融監管總局在會議中強調,要引導保險、理財資金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一直以來,保險資金憑借期限長、來源穩定的特性,在發展長期權益投資方面具備天然優勢,是助力資本市場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投資者。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32.15萬億元,同比增長14.06%。保險業年化財務投資收益率3.12%,同比增加0.2個百分點;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為7.16%,同比增加3.88個百分點。
然而,當前,我國保險資金在股票和基金投資方面的配置比例仍相對保守,保險資金投資于股票和基金的金額占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比例常年徘徊在10%至15%,距離監管部門規定要求的投資上限仍有不小的空間。未來應如何聚攏更多的保險資金,壯大耐心資本進入資本市場依然面臨不小的壓力。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表示,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設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為保險資金開辟了新的投資渠道。保險機構可以通過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投資一些具有高增長潛力但不適合直接通過保險資金投資的項目,如新興產業中的優質企業等,從而分享這些企業的成長紅利。
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趙暉認為,優化完善保險資金投資的長周期考核機制。在完善三年以上的長期考核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投資管理機構、投資經理、產品和組合等多層面相互銜接、協調統一的考核體系,多舉措推動中長期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方向。
在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看來,對保險公司的評價應秉持長期性原則,使評價周期與跨周期投資相適應,在監管評價、股東評價及社會評價上,改變急功近利的評價方式,對保險資金的耐心投資予以肯定和激勵,鼓勵保險資金堅持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多方參與健全巨災保險保障體系
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近年來,保險業在巨災事件的應對中有效發揮了損失補償的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24年,金融監管總局指導做好暴雨、臺風等自然災害及重大事故應對處置,保險業賠付金額超過2.3萬億元。以近日西藏日喀則地震為例,從西藏金融監管局了解到,截至1月17日,保險業已賠加預賠金額達12925.28萬元,其中人保財險承保的農房保險已賠10909.18萬元,涉及農房27070戶,賠付比例已超過95%,全力保障受災群眾重建家園,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雖然我國巨災保險保障機制已初步確立,但自然災害的保障缺口依然較大。從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災害事故的損失補償中,40%左右由保險業承擔,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0%左右。
對于巨災保險未來的發展,會議提出,要持續推動健全多方參與的巨災保險保障體系。這與去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高度契合,該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原則,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巨災保險保障機制。
如何凝聚力量,建立起多方參與的巨災風險保險體系?對此,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于華表示,發展巨災保險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要進一步加強服務。完善和創新事前防災、事中減災、事后救災的服務體系,加強與氣象、地震等部門的協同合作,推動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不斷增強巨災風險減量服務能力。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院長孫祁祥基于國內外保險實踐經驗,提出建立以“五合”為基礎的巨災保險制度與風險分散機制,即“政市合璧、原再合力、內外合契、供需合意、保資合一”。政市合璧,即由政府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由商業保險公司通過商業化運作提供補充保險服務,共同應對巨災風險。原再合力即原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合作應對巨災。內外合契,即考慮到巨災沒有地域邊界,國際市場不同區域合作更能夠有效應對巨災風險。保資合一,即借力資本市場彌補傳統保險和再保險市場承保能力不足。
中國再保險集團總裁莊乾志認為,再保險應加快推進巨災模型開發,要利用科技化手段提升巨災風險管理的精細化水平,擺脫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讓巨災風險“看得清、算得明、管得住”,助推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助推國家災害風險應對穩健可持續。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