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回顧歷年《政府工作報告》,惠民生、暖民心是核心主旨與政策底色。聚焦其中民生細節,保險業在社會發展關鍵領域,助力描繪民生幸福新畫卷。
在養老保障領域,面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保險業發揮全面風險保障、長周期資金管理、產品服務融合等專長,做強商業養老業務,做大個人養老金業務,滿足多元養老金融需求。如今,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突破 7000 萬人,保險類產品擴容至 180 余款,為民眾養老生活提供多樣選擇與保障。
在健康保障領域,為滿足人民對高品質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保險業在商業健康險方面持續 “擴面提質”,大力拓展長護險、失能保險,提升健康險覆蓋面;探索建立商保目錄,豐富健康保險產品供給,強化對醫療新技術、新藥品、新器械的保險保障。目前我國 150 余家保險公司開展健康保險業務,累計承保近 8 億人次;積累長期健康保險責任準備金超 2.3 萬億元。過去 5 年,商業健康保險為患病人群累計支付 1.7 萬億元經濟補償。
在防災減損領域,面對自然災害頻發,保險業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逐步形成中國特色巨災保險制度。2024 年 “雙臺風” 登陸上海,轄區內保險公司收到報案 6 萬余件,預估賠款超 13 億元,最高賠付超 3200 萬元;同年夏天南方洪澇災害期間,多地保險機構累計接到報案 9.5 萬件,估損(報損)金額超 32 億元。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 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 5.7 萬億元,同比增長 5.7%;賠款與給付支出 2.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9.4%;新增保單件數 1038 億件,同比增長 37.6%。這些增長的數據見證保險行業發展,體現其扎根民生、持續賦能。
但保險行業服務民生時也面臨問題。需求端部分民眾對保險認知不足、存在偏見誤解,限制保險保障作用發揮;供給端行業存在產品創新性不足、普惠性有待提升等問題,難以滿足居民多元、個性化保障需求。
為解決這些問題,保險行業需多管齊下。一方面,保險機構要加強宣傳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案例提升民眾參保意識;加強行業自律,規范銷售人員管理,打擊銷售誤導等違法違規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樹立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鼓勵保險公司開發更多普惠型保險產品,為靈活就業人員、農民等群體提供公平可得、保費合理、保障有效的保險服務;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改善銷售和服務體驗,實現理賠流程智能化升級,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保險作為民生保障重要力量,承載時代重任。從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提質擴面到長護險全面推廣,從農業保險精準護航到風險減量主動作為,保險業以創新實踐回應時代與民眾需求,構建牢固、溫暖且有韌性的民生保障網,為社會繁榮發展注入動力。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