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生問我,人工智能會搶走我們的‘飯碗’嗎?”今年全國兩會上,浙江杭州技師學院整形涂裝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楊金龍代表與其他代表分享了這個問題。對此,他有自己的思考:“千人千面”的創意實現,仍需依靠工匠的創造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新職業、新崗位會為技能人才就業打開新的空間。
今年全國兩會,穩就業是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按蛟臁瓵I就業友好型社會’”“堅決糾正各類就業歧視”……代表委員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令某些領域或某些崗位的工作實現效率躍升,進而帶來部分職位被代替的現象。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新業態、新技術必然會帶來新機遇、創造新崗位,因此要從培養適應新變化的人才、提升技術水平等方面著手,實現更多人的高質量就業。比如,曾經工廠一線常見的傳統車工崗位,一度被討論會不會被數控技術取代。實踐表明,經過多年發展,老車工完全可以轉型成為數控技能人才,工作環境更好、效率更高、待遇更優。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萬家燈火,一頭系著經濟大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在經濟形勢復雜、就業總量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這一目標體現了國家加力穩就業、促民生的決心。代表委員圍繞就業領域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提供的解題新思路,更讓網友直呼“說到心坎上了”。
立足新變化、新趨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打出政策“組合拳”激發就業新活力。穩定存量,“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拓展增量,“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提升質量,“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這份“政策禮包”既延續了近年來對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的精準性,又釋放出統籌傳統產業與新興技術發展的新信號。
全國兩會現場,不少代表委員都關注到了DeepSeek、人形機器人等新技術對于就業生態的重塑作用。“利用好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創造效應,緊扣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健康經濟、銀發經濟,編制發布急需緊缺職業、未來就業需求目錄,不斷挖掘就業新增長點”……新業態、新技術為實現高質量就業解鎖了新空間和新期待,也有望讓更多人能夠向“新”發力,逐“高”而攀。
在新變化、新趨勢面前,保障就業必須靠發展,只有把經濟“蛋糕”做大,才能把就業“蛋糕”做大。這需要更多的努力,比如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穩崗擴崗,讓就業“蓄水池”更充足;深化教育和產業改革,讓就業“引擎”更強勁,數智賦能就業服務體系,讓就業供需更匹配;確保重點群體充分就業,讓就業基本盤更穩定……
會場之內,3月9日下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人社部部長明確表示,今年將面向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出臺新一輪支持政策,穩定招聘規模,擴大“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人員數量。“一攬子”加力版的政策讓不少求職者感到安心。
會場之外,“金三銀四”的春季招聘正火熱進行,一場場特色招聘、一趟趟務工專列、一次次就業幫扶,都在助力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群體等重點就業群體,實現求職與招聘的“雙向奔赴”。
期待會場內外的政策暖意能夠持續提振勞動者的就業信心,助力他們走在就業的“春天里”;期待政策的含金量不斷轉化為勞動者切實的獲得感,讓他們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