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草木蔓發,我國多地迎來以“春日”為主題的文化活動熱潮。
“一年之計在于春?!贝喝眨騺沓休d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希望與新生的象征。春意正濃,各地豐富的活動既有著現代人的生活美學,也藏著傳統文化的影子——傳統春耕文化節熱鬧開場,“新春第一犁”承載著農民對豐收的殷切期待,婦女們齊唱祈愿歌,播下希望的種子。春日飲食亦有傳統講究,貴州納雍的“咬春烙鍋宴”、山東東營的“開凌梭美食節”、云南昆明的玫瑰宴……社交平臺上#我家的春天真好吃#話題引發人們熱情分享,一字一語間皆是對春天的獨特禮贊?!澳捍赫?,春服既成?!比藗兇┲鴿h服、衣袂飄飄,沉浸式體驗非遺市集、中醫藥文化等,古代服飾與現代設計碰撞出火花,成為春日里一道流動的景觀。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當我們舉起手機定格花海、揮動鋤頭體驗農事、走進春宴品嘗時令,感知的不僅是春光,更是文化的傳承。這些以“春日”為主題的文化活動,既能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腳步,感受自然與文化交融之美;也成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助力地方進行文化傳承與弘揚,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與美譽度。與此同時,“春日經濟”活力四射。去哪兒平臺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至3月初,“賞花”相關搜索量同比2024年增長2.2倍,“追花”游成今年春天旅游消費熱點。各地賞花游吸引游客紛至沓來,讓農家樂、特色農副產品、非遺手工藝品等煥發新春,更拉動了住宿、交通等多個相關產業的繁榮。
春日文化活動的勃發,展現出人民高漲的消費熱情、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要讓“季節限定”更“長紅”,讓文化密碼解鎖更多消費新場景,還需不斷創新、尋求更大的變量和增量。這既需要硬件設施的完善,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也需要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表達的共鳴點,打造兼具情緒價值和文化認同的復合體驗產品,讓文旅消費迸發出持久生命力。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