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劇烈沖擊,全球股市經歷“黑色星期一”。但A股市場在周一巨幅震蕩后,快速出清悲觀預期,連續四日穩步回升,展現出較強韌性。
站在當前時點,內外資機構一致認為,4月7日以來“穩市組合拳”已對A股形成明顯托底作用。后續一系列提振經濟的穩增長政策有望出臺,疊加A股市場估值性價比仍然較高,當下投資者“應敢于定價長期積極因素”。
內資機構:當下應敢于定價長期積極因素
“戰略上一定要樂觀。A股快速調整后,長中短期性價比均已有效改善,各個維度的悲觀預期都已經計價。此時,應多思考邊際改善,敢于定價長期積極因素。”申萬宏源證券在報告中寫道。該機構表示,市場在本周的極限施壓階段,已經發酵了過于悲觀的預期,迎來了明顯修復。
中信證券表示,中央匯金等機構的堅定增持提振了市場信心、緩解了流動性風險、消化了大量受迫性賣盤,A股至少已經看到了“籌碼底”。旅游、半導體、房地產、建材等行業ETF在4月7日出現了巨大的向下跳空缺口,情緒充分宣泄,但截至本周五收盤已補上了該缺口,上述行業大概率已經率先完成了籌碼出清的過程。
中信證券進一步分析稱,在籌碼出清的基礎上,4月至5月市場或迎來一輪交易型機會。到今年三季度后,全球宏觀形勢以及投資者對基本面的預期或更加明朗,并且中國可能會推出更大力度的政策來支持經濟。待中美經濟和政策周期同步后,市場將迎來基于基本面邏輯做配置的最佳時間窗口。
申萬宏源證券認為,后續A股重拾強勢的主要觸發因素可能來自以下方面:美國關稅政策出現變化,外資繼續流入A股定價中國資產重估;國內政策發力,內需及消費的改善落實到中微觀數據上;中國科技產業趨勢實現進一步突破。
外資機構:政策支持下A股市場更有韌性
就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影響,外資機構也對中國市場前景持樂觀態度。富達國際亞太區投資總監斯圖爾特·朗布爾(Stuart Rumble)發表觀點稱,全球貿易結構此前已經發生轉變,如今中國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已明顯降低,中資企業收入中來自美國的比重偏低。中國或可迅速適應貿易形勢。
“而且重要的是,中國具備緩解關稅沖擊的財政能力。其關鍵政策包括推動經濟發展結構轉型、在外部阻力與內部經濟提振措施間取得平衡,以及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斯圖爾特·朗布爾稱。他預計,中國將進一步推出穩增長措施,恢復消費者和企業信心。與此同時,擁有更加多元靈活生產布局,或在市場占主導地位的中資企業有能力應對關稅政策帶來的沖擊。
高盛在4月11日的最新研報中預計,MSCI中國指數、滬深300指數未來12個月仍分別隱含11%、15%的上行空間。當前海外市場不確定性因素較大,由于A股市場以國內投資者為主,且對政策支持力度更加敏感,近期A股市場表現或將優于港股。
摩根士丹利基金認為,近期市場的波動是全球系統性風險,并非常態。從中長期角度來看,我國出口貿易仍有廣闊市場,國內經濟轉型韌性足。與此同時,股票市場目前的估值具備了較高的性價比。因此建議投資者選擇優質的公司持有,并耐心等待市場恢復常態。
關注被市場錯殺的優質公司
具體配置方面,中泰證券提示稱,本周市場一度出現“恐慌”下跌,或錯殺A股部分優質資產。一方面,部分已在東南亞地區建廠的制造業企業,以及其他轉口貿易鏈條企業或遭市場錯殺。另一方面,部分運營穩健,且現金流健康的央企、國企估值也被低估。此類資產盈利能力穩定,且估值仍偏低,市場下跌后配置價值凸顯。
從行業配置角度看,中信證券建議,短期內全球市場具有定價能力的自主可控公司;迎來創新周期和國內政策催化的創新藥板塊;以及內需屬性明確、基本面改善的部分必選消費品種值得關注。長期視角下,中國制造的全球化布局與技術出海仍是大勢所趨。
招商證券預計,短期沖擊過后,消費、地產和民生方面或有更多的增量政策出臺,內需政策發力和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是今年市場的主要方向。興業證券表示,一方面,內需消費、自主可控等作為中長期促進經濟動能切換和短期政策的發力結合點,有望成為市場聚焦的方向。另一方面,短期內海外市場波動性仍然高企,投資者持倉可適量配置低波紅利等具備“防御屬性”的資產。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