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中非經貿領域最重要的交流活動之一,第四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近日在湖南長沙圓滿落幕。
中非經貿博覽會和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建設是中非合作“八大行動”“九項工程”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賦予湖南的重大戰略使命。據了解,自2019年首屆博覽會舉辦以來,湖南對非經貿合作更加緊密,方式更加靈活,先行區建設成效顯著。湖南已成為中國對非合作的“先行者”和“新前沿”,構建了“湖南搭臺、全國唱戲、中非共享”的格局。
規模空前,中非經貿博覽會在湘扎根
53個非洲國家、11個國際組織、27個國內省區市和4700多家中非企業、商協會、金融機構等超3萬人參會參展……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納米比亞的辣椒醬、肯尼亞的鮮花、南非的紅酒等800余款產品集中亮相,主展館內觀展人次突破20萬、較上屆翻倍,現場成交或意向成交額達25億元。
博覽會的成功舉辦,是湖南借助中非經貿博覽會和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兩大國家級平臺持續發力的成果。湖南省商務廳廳長沈裕謀介紹,湖南對非貿易額從2018年的181.6億元增至2024年的548.5億元,增幅超200%,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中西部省份第一;本屆博覽會簽約金額113.9億美元,較上屆增長10.6%。
6月12日,在長沙國際會議中心,與會嘉賓在開幕式前交談。當日,第四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在長沙舉行。本屆博覽會以“中非共行動 逐夢現代化”為主題,會期4天。 金良快 攝
湖南與非洲,有哪些資源互補之處?
——“湖南制造”滿足非洲需求。
非洲多國長期受風沙、多雨、干旱等困擾,湖南雙峰縣農機企業針對非洲地形地貌特點,開發小型收割機、碾米機等農機產品,銷往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等國。尼日利亞TopSpot Global公司負責人特爾采加·提翁在展會上對金峰機械產品產生興趣,會后立即前往雙峰縣考察,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此外,三一集團的起重機、挖掘機等在非銷售額累計超200億元;中聯重科的農機產品2024年在非業績翻番;湖南吉利對非整車出口年突破3億元。“湖南制造”正成為非洲基建和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5月15日,非洲駐華使節代表團參觀第四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陳振海 攝
——非洲產品走進湖南,走向世界。
湖南以建設非洲非資源性產品集散交易中心為重點,擴大非洲優質產品進口。長沙海關推出的“非洲輸華食品準入預評估制度”今年3月獲海關總署備案,有效縮短準入周期,暢通非洲輸華食品“綠色通道”。
在湖南推動下,越來越多“非洲產”通過湖南走向世界:全國首例非洲鮮花轉口貿易在湖南完成;肯尼亞咖啡豆通過直飛長沙的航班,3天內即可銷往各地;肯尼亞野生鳀魚經湖南企業加工后銷往全球;羊肉、腰果、辣椒等非洲農產品正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市場。
——湖南企業助力非洲農業和工業現代化。
近年來,一批湖南企業扎根非洲,幫助當地修路建橋,提供種子和農業技術支持,已在16個國家啟動40多個產業投資項目。湖南農業集團在盧旺達開展干辣椒示范項目;隆平發展在坦桑尼亞開展種子產銷一體業務;美蘭集團投資的科特迪瓦天然橡膠加工廠帶動3.5萬名膠農創收;袁氏種業在馬達加斯加推廣雜交水稻超7.8萬公頃,單產達傳統稻種的4倍。
多維度創新,湘非合作走出“新路子”
近年來,湖南立足產業優勢,搭平臺、促創新、強服務,務實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湘非交流合作,形成多維聯動的發展格局。
以產工貿一體化帶動產業鏈合作。湖南以“產工貿一體化”模式支持非洲本地產業鏈建設,推進科特迪瓦橡膠、坦桑尼亞木薯、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等項目。袁氏種業自2009年進駐馬達加斯加,定制化選育出5個優質雜交水稻品種,累計推廣面積突破7.8萬公頃。湖南糧油集團在盧旺達建設辣椒種植示范基地,派遣專家提升當地種植技術,建立出口標準體系,助力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
6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志愿者在第四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上擺放盧旺達辣椒醬產品。薛宇舸 攝
以公共衛生合作守護非洲健康。“有一次我去塞拉利昂一個社區健康中心義診,清早就有100多人在那里等,我一到他們就為我唱歌,讓我非常感動。”湖南援塞醫生陳智慧介紹,塞拉利昂全國首次宮頸癌HPV篩查項目由中國(湖南)第25批援塞醫療隊負責,湖南企業圣湘生物提供HPV篩查試劑、儀器及技術支持和實驗指導。
圣湘生物董事長戴立忠說,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得到塞拉利昂政府的高度認可,也贏得了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一致贊譽。2025年至2027年,湖南預計將向塞拉利昂、津巴布韋兩國派遣醫療隊員100名以上,并向塞拉利昂增派2名中醫師,共建中非聯合醫學中心;加強對口醫院合作機制項目建設。
以“智能制造+綠色轉型”拓展合作空間。三一集團深耕非洲市場20余年,積極從設備出口邁向本土運營和新能源布局。在贊比亞、剛果(金)等地,三一硅能建設多個“光伏+儲能”微電網,打造全天候綠色供能示范工程,助力非洲礦業綠色轉型。“非洲偏遠地區礦山或部落,在缺水少電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我們的光伏板和風電來解決用電困境。”三一集團有限公司展會公司總經理趙輝介紹。
湖南省中非經貿合作促進研究會會長徐湘平說,從產業鏈共建到公共衛生援助和綠色能源合作,湖南正不斷深化與非洲國家的互利合作,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為中非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注入湖湘力量。
鏈接非洲,湖南為什么行?
近年來,湖南搶抓中非經貿博覽會落戶長沙的重大機遇,持續深耕對非合作。數據顯示,全省對非貿易額從2018年的181.6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548.5億元。沈裕謀說,這既得益于產能優勢、區位通道、政策平臺等多重疊加,更離不開“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中非合作實踐中的深入體現。
——產業互補性強。湖南的工程機械、農業技術、電力設備等與非洲基建、農業、礦產需求高度契合。馬達加斯加20000阿里亞里紙幣上的雜交水稻圖案,正是湖南農業“走出去”的成功縮影。
在徐湘平看來,作為中國鏈接非洲的“內陸樞紐”,湖南與非洲在產業結構上具備天然的互補優勢。無論是湖南在工程機械、高新農業,還是輕工業加工、采礦加工等方面的產業積累,都能在非洲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發揮積極作用。
——物流通道暢通。盡管不沿邊、不靠海,湖南卻展現了強大的對非通道構建能力,為內陸省份打造出“通江達海、聯通非洲”的物流網絡。
2024年6月20日,第1000趟“湘粵非”陸海聯運國際班列準備從株洲中車物流園出發(無人機照片)。陳思汗 攝
湖南打造湘粵非鐵海聯運通道,貨物運抵東非主要港口時間縮短10天;擁有長沙至肯尼亞客運航線、至埃塞俄比亞貨運航線;岳陽城陵磯港則通過打通岳陽-上海-非洲的水運接力航線,加強與非洲重點港口的合作,進一步拓展了湖南對非貿易的水運通道。
——雙平臺支撐,合作機制日益完善。自2019年首次舉辦以來,中非經貿博覽會釋放出貿易鏈接的強大動能。前三屆博覽會累計簽署合作項目或協議336個、金額533.2億美元,簽約項目履約落地率達到83%,成果令人矚目。
徐湘平說,中非經貿博覽會和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這兩大平臺廣泛匯聚政策、資源、產業與服務要素,串聯起眾多湘企“走出去”的關鍵節點,也為中非多層次合作搭建制度支架。湖南始終將這兩個平臺視作發展驅動力,聯動推進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境外經貿合作區等政策高地建設,不斷增強制度對接能力、復制推廣能力和落地見效能力。
在平臺帶動下,省內14個市州與28個非洲國家建立穩定對接機制,進一步推動中非合作從政府層面向基層、企業、園區延伸,激活全域合作的巨大潛能。
從產業互補到通道暢通,從平臺支撐到模式領先,湖南正以綜合優勢穩步邁進中非合作新高地。既是中非貿易的“內陸支點”,亦是對非發展的“合作中樞”,湖南走出了一條不沿邊、不靠海、卻面向全球的開放之路,為中國地方深化對非合作描繪了系統化、可持續、協同化的發展路徑。隨著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斷走深走實,湖南作為“立足中部、鏈接非洲”的橋頭堡,其未來空間將更加可期。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