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人壽壽險天津市分公司從填補空白到創新構建覆蓋610萬人的“1+3+21”長護險經辦服務網絡,再到打造“保險+醫養+照護”全鏈條養老保障生態圈,不斷落實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助力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服務體系,踐行“金融為民”理念,鋪展出一條“金融精度+民生溫度”的養老保障之路。
多重防護織網
托底“銀齡”尊嚴
在津南區雙橋河鎮,徐先生摩挲著兩張單據,百感交集:一張是社保報銷單,因左股骨骨折手術花費4.1萬元,自付41%;另一張是“銀齡安康”理賠單,則將實際負擔降至8%。
這張極大緩解徐先生家庭負擔的“銀齡安康”理賠單,源自2007年中國人壽壽險與天津市老齡委的創新之舉——全國首個老年專屬保險“助老健康御險”。“助老健康御險”升級為“銀齡安康”后,新增了疾病醫療保障,累計惠及超566萬人次,近3年賠付近4000萬元。
更大的制度性突破發生在失能照護領域。“10天建成市級服務中心,7天簽約55家護理機構。”中國人壽壽險天津市分公司總經理楊紹欣表示,2021年4月,該分公司中標天津長護險主承保資格,“這張覆蓋全市‘1個市級中心、3個片區中心、21個分中心’的保障網,如毛細血管般延伸。2024年支付基金1.07億元,惠及8000名重度失能者”。
在南開區,失去自理能力的李女士享受長護險待遇,在每周3次上門的專業護理下,生活質量和精神面貌顯著改善;在漢沽區,劉先生高位截癱多年,長護險不僅減輕了子女照護負擔,更通過系統培訓,讓家屬成為合格的“親情照護員”,實現“自己守護親人”的愿望。
“我們正推動從‘單一產品’到‘生態共建’的躍升,聯合政府、社區、醫療機構,打造‘政府+企業+社區’的養老保障生態圈。”中國人壽壽險天津市分公司團體業務部總經理劉啟東說。
跨越養老鴻溝
普惠金融潤城鄉
7月的寶坻區前槐村酷暑難消,中國人壽壽險天津市分公司工作人員正在為村民解答養老險方面的疑惑。
“趙先生發生意外,住院票面費用2.9萬多元,醫保報銷1.6萬元,老年意外險報銷1.1萬元,另加住院津貼480元。”工作人員講實例、擺數據,通俗易懂,讓村民們恍然大悟。
“村鎮老人最關心‘錢袋子’安全和實際報銷,城市老人則更多關注服務品質和資產保值。”中國人壽壽險天津市分公司個險企劃部副總經理項敏分析道,“針對差異,我們采取精準施策。在村鎮,深入集市、村委會,用身邊案例通俗講解;在城市,社區講座、專家咨詢側重財富規劃。”
從村鎮到市區,品質養老煥發著銀發價值。在“國壽嘉園·樂境”,來自北京的王女士說:“這里對從北京、河北、內蒙古來養老的人每月補助600元,我住得既安心又開心。”在天津,這座植被覆蓋率達45%的養老社區,成為城市養老新標桿。
董先生申請門球場獲批,折射出對長者需求的極致尊重;焦先生從入住前擰不開杯蓋到現在可以做26公斤的康復器械,“康養+醫養”正從“風險兜底”衍變為“全周期守護”。
“從‘單一產品’到‘生態共建’,我們構建的是‘政府+企業+社區’的養老保障生態圈。”劉啟東說。
今年“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的主題是“愛和責任,保險讓生活更美好”。“保險如何讓生活更美好,首先要跨越服務‘鴻溝’。”項敏說,“無論是村鎮老人的‘保本安心’,還是城市長者的‘品質養老’,核心都是通過適配的產品和觸手可及的服務傳遞‘愛和責任’。”
責任鑄就溫度
細節丈量民心
為了普及保險知識,中國人壽壽險天津市分公司“金融知識流動宣講團”出現在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在武清區,深入鄉村,用土話、白話講解保險常識,用村民聽得懂的故事識破騙局;在靜海區,用真實案例提醒老人警惕非法集資,護住辛苦攢下的積蓄。
“我們用心去填平那些認知溝壑,為的就是給‘銀齡’筑起金融安全堤壩。”中國人壽壽險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支公司消保投訴聯系人徐靜說。
當“銀齡安康”緩解了徐先生的燃眉之急,當長護險守護了李女士的生命尊嚴,當宣講團為武清區寺各莊村的劉先生攔截了理財詐騙,“金融”便不再是冰冷的詞條,而是照亮百姓暮年的光。這束光,承載著“愛和責任,保險讓生活更美好”的承諾;這束光,為寫好養老金融大文章增添注腳;這束光,溫暖著津沽大地,也照亮著中國式養老的未來之路。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馬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