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公布2025年上半年經濟成績單。其中,廣東以6.87萬億元排名第一,江蘇以6.70萬億元緊隨其后。兩省之間的差距為1757.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收窄,同時也是近五年來同期的最小差值。
分析認為,江蘇2025全年GDP總量超過廣東、躍居第一存在理論可能,但尚不確定。那么,今年中國經濟第一省之爭,有哪些關鍵點?
江蘇彎道超車
江蘇目前的優勢在于第二產業。
根據官方數據,2025年上半年,廣東和江蘇的第一產業增加值分別是2258.86億元和1777.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分別是25978.86億元和28391.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0487.69億元和36799.1億元。
相較之下,江蘇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比廣東多出2412.24億元。
放大到全年來看,2024年和2023年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江蘇均高于廣東,且差值在增大。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春龍分析,江蘇以“新能源+高端制造”雙輪驅動、政策精準賦能和區域均衡發展,在第二產業賽道實現彎道超車。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產業結構深度調整。江蘇精準抓住新能源產業爆發期,基本形成了全國最完整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和光伏產業集群。而廣東第二產業仍以電子信息為主,傳統制造業如紡織、化工轉型速度滯后于江蘇。
二是政策驅動能級躍升。江蘇實施“1650”產業體系建設(指的是江蘇省在“十四五”時期重點打造的16個重點產業集群、50條重點產業鏈),布局了14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居全國第一。
三是區域協同釋放動能。江蘇通過蘇南技術溢出與蘇北產能承接,形成“研發-制造-應用”全鏈條。
四是技術創新與要素投入。江蘇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高于廣東,在第三代半導體、高溫超導等領域培育了數十個全國單項冠軍。
廣東能否守住第一?
據張春龍觀察,雖然2025年上半年江蘇以5.7%的增速將差距縮小,創下近五年最小差值,但廣東在下半年經濟加速特征也比較明顯。
梳理2021年以來的數據可以發現,下半年廣東的GDP值往往超過上半年,進而會將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
經濟學家、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解釋,多重因素使得下半年GDP絕對值一般比上半年高:
從生產角度看,下半年是傳統生產旺季,企業訂單增加,生產規模擴大,工業產值相應提高。同時是農作物收獲季節,農產品產量增加,帶動農業產值增長。
在消費方面,下半年有中秋、國慶等節假日,消費市場活躍,零售、餐飲、旅游等行業收入增加,拉動消費增長,促進服務業發展。
在投資領域,下半年政府和企業通常會加大投資力度,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GDP值。
在外貿行業,下半年是外貿企業出貨高峰期,出口訂單增多,推動外貿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增大。
此外,政策效應在下半年也會逐漸顯現,政府出臺的刺激經濟增長政策,如減稅降費、產業扶持等,會促進企業生產和投資,推動經濟增長。
兩省同日開會部署
7月17日,廣東和江蘇兩省在同一天分別召開會議,分析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部署下一步工作。
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2025年全省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暨省委財經委會議上強調,要加力提速推動經濟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堅決打好“十四五”規劃收官戰。
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暨省委財經委員會會議。會議強調,要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進一步鞏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確保全年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
下半年,廣東和江蘇都需在多方面發力。
廣東:要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電子信息、家電等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
同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如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等,培育新經濟增長點。還要加強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吸引和培養高端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認為,下半年廣東要穩就業、穩投資,關鍵是穩信心、穩預期。尤其是要讓民營企業真正在政府采購中享受與國企同等待遇,讓資金流動性充分流向實體經濟和真正需要的地方。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要讓產學研與金融更密切融合,讓外貿企業更多拓展新興市場并融入內需市場。
江蘇:要繼續鞏固制造業優勢,加大在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投資,推動產業升級。
專家建議,江蘇要加強區域協調發展,促進蘇南蘇北產業對接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一是擴大有效投資,二是激活消費潛力,三是穩住外貿基本盤。”在張春龍看來,江蘇下半年需在三方面重點發力。
此外,還要提升開放水平,加強與國際市場聯系,拓展海外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來源:國是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