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7月25日,“鎏金銅蠶·聲動石泉”主題文旅活動在安康市石泉縣啟幕,參訪團一行走進池河鎮,所見所聞,處處洋溢著蠶桑產業發展的蓬勃生機。在數智技術的賦能下,這個傳統產業正展現出新的活力與潛力,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今年,池河鎮大力推行數智養蠶新模式,成果顯著。全鎮72.5%的蠶農積極投身新模式養蠶,春季已順利完成兩批次養蠶收繭工作。在第一批次中,定種783張,成功收購鮮繭29.7噸,最高張產達到130斤,平均張產為108斤,最高張產收入4556元,平均張產收入3510元,最高單價36.6元/斤,正繭均價32.5元/斤;第二批次訂種418.5張,收購鮮繭13.9噸,最高收購價格36元/斤,均價32.9元/斤。與傳統模式相比,這兩批次最高收購價格高出9.6元/斤,平均收購價格高出5.5元/斤,單張收入比傳統均高594元,而且農戶養蠶周期大幅縮短至12天,同比減少4天。目前,第三批次新模式700.5張已陸續上簇,第四批次新模式定種473.5張(傳統模式97.5張),第四批次共計定種571張,較往年同期增長37.6% 。
在推進數智賦能蠶桑產業發展的進程中,池河鎮積極探索,多管齊下,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產業發展生產組織體系方面,池河鎮成績斐然。按照“市場主導、群眾主體、政府主推”原則,完善“支部+鏈主企業+集體經濟+強村大戶”利益聯結機制,讓各方緊密相連,形成利益共同體。建成覆蓋全鎮的1個催青室、9個小蠶共育室、1個收烘中心、1個轉型升級實驗室,均由鏈主企業負責運營。針對9處小蠶共育室建立“一室四管”機制,同時建立“百人包千戶”幫扶機制,確保每戶蠶農都能得到貼心的生產幫扶。此外,引導鏈主企業通過技術服務、物資配套扶持建立原料供應基地,鏈主企業組建了25人的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全程跟蹤服務,還為試點戶免費配發50元蠶藥,并建設管護桑園220畝,投入“智慧蠶桑”大數據系統12套。在經開區池河園區建成智能化蠶繭交易中心,投產一條年產500噸智能蠶繭收烘生產線,為打造全市蠶桑絲綢專業園區奠定堅實基礎。
池河鎮還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產業模式樣板,培育了4種示范體系,實現專業化分工。明星賴真彩、力建譚小琴作為專業小蠶共育戶,首批次收入都在6萬元上下。明星村引進錦絲盛公司采用大蠶工廠化養殖模式,第一批次養殖小蠶165張、大蠶20張,單批次收入達11.3萬元,預計全年養小蠶800-1000張、大蠶150張,有望培育年收入過百萬的規模大戶。五愛村劉為定修建專業蠶室240平方米,采用家庭專業經營模式,2個勞動力本批次養蠶5張,實現收入16000元,此模式可復制培育年養蠶30-50張、收入10-20萬元的專業大戶,吸引外出務工年輕人回鄉養蠶,促進能人興村。雙營村盤活閑置村小,采用村集體養蠶模式,組織養蠶6.5張,帶動6戶專業提供桑葉,售繭收入17550元、凈收入超7000元,帶動農戶單季銷售桑葉收入800元。
在市場監管工作機制上,池河鎮也毫不松懈。堅持“化蛹售繭、分類售繭”,建立蠶繭收購通聯機制,嚴格管控蠶繭質量。提前告誡流動繭販不得違規收購,廣泛宣傳法律法規,組織鎮執法隊、市場監管所、派出所成立聯合執法檢查組,共開展執法檢查35次、勸導違規行為15起,打擊處理3案,有效規范市場秩序。實行儀評收購,統一執行收購質量標準,杜絕人為壓級壓價,實現優繭優價。
為營造濃厚試點氛圍,池河鎮全鎮聚力推進,將此項工作作為中心任務,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充分調動群眾養蠶積極性。鎮工作專班積極宣傳匯報工作動態,獲得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全國人大調研組、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任步學、全市二季度重點項目觀摩、全市人大主任現場會以及全縣一季度項目巡查現場觀摩等,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等12名市領導相繼調研,一致認為該模式可在全市推廣,推進打造區域性國家6A生絲原料基地。同時,媒體也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二套《天下財經》、十七套《中國三農報道》欄目及陜西新聞聯播、陜西日報、安康電視臺、安康日報等相繼報道試點工作動態。
池河鎮通過數智賦能蠶桑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新路子。未來,池河鎮將繼續深化數智技術應用,不斷完善產業體系,推動蠶桑產業向更高質量發展,讓這一傳統產業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
(文/許兵 編輯/陳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