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光大理財之后,又一家銀行理財公司正式進軍IPO網下打新市場。8月4日,寧銀理財近期在新股申購市場動作頻頻,多只產品先后現身深交所、上交所擬IPO企業的新股申購名單。
從光大理財6月率先試水,到寧銀理財7月密集出手,“銀行理財”與“IPO打新”這兩個曾經關聯度較低的領域加速融合。分析人士稱,這一動作背后,是政策松綁的水到渠成,也是資產荒背景下理財子公司的主動突圍,更是資管行業凈值化轉型走穩走好的重要一步。
打新首單紛紛落地
繼光大理財后,又一家參與線下打新的理財公司現身。8月4日,從寧銀理財官方公眾號獲悉,該公司近期多只產品成功入圍深交所、上交所擬IPO企業的新股申購名單。截至7月25日,該公司入圍打新產品數量已位居銀行理財公司首位。
查詢發現,7月31日,創業板IPO企業廣東建科發行公告顯示,寧銀理財旗下的“寧贏平衡增利國企紅利混合類日開理財6號”“寧贏個股臻選混合類開放式理財產品1號(最短持有2年)”兩只產品,均以7.36元/股的價格各申報3000萬股,成功入圍有效報價名單。
回溯較早時間,7月24日,創業板漢桑科技就曾在公告中披露,寧銀理財上述兩只產品已以29.3元/股的價格各申報900萬股;次日,滬市主板IPO企業天富龍的公告中,寧銀理財也有現身,“寧贏個股臻選混合類開放式理財產品1號(最短持有2年)”“寧贏混合類碳中和開放式理財產品1號(最短持有1年)”“寧贏平衡增利國企紅利混合類日開理財6號”三只產品分別以25.14元/股參與申購,申報數量依次為1000萬股、1260萬股、1260萬股,均為有效報價。
而光大理財早在6月就已展開試水,以申報價格17元/股參與信通電子網下打新,并成功入圍有效報價,成為行業內首家參與網下打新的銀行理財公司。彼時,光大理財表示,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基礎上,未來該公司還將持續加大在資本市場領域的布局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桑科技此次披露的發行公告中,光大理財也參與了該企業的網下打新,該公司旗下“陽光橙增盈絕對收益策略”產品以28.78元/股的價格申報900萬股,最終因報價低于有效區間被列為低價剔除對象。
“銀行理財資金直接參與網下打新,會為中國資本市場帶來長期穩定的增量資金”,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表示,這將促進整個資本市場長期穩健發展,同時也能提供充足的流動性和理性定價,幫助IPO上市公司獲得更多融資。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認為,對投資者而言,銀行理財參與打新有望提升產品整體收益水平,為穩健型投資者提供新的配置選擇。但需注意打新收益并非無風險,產品風險等級可能相應調整,投資者需通過風險揭示材料充分理解收益波動性,建立合理預期。此外,理財子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升也將間接提升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效率。
“固收專家”如何做好轉型
過去,網下打新的A類投資者名單中,長期只有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傳統主力”,銀行理財因缺乏明確政策定位,只能通過“借道”公募或私募基金間接參與,不僅成本偏高,還難以自主把控節奏。
這一局面在2024年迎來轉折。當年4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鼓勵銀行理財和信托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提升權益投資規模;9月,為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鼓勵銀行理財和信托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優化激勵考核機制,暢通入市渠道,提升權益投資規模。
2025年政策進一步發力。1月,經中央金融委員會審議同意,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允許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3月,證監會修訂《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將銀行理財產品納入A類優先配售對象。
“上述文件的出臺,徹底打通了理財資金直接參與網下打新的制度壁壘。”薛洪言表示,A類投資者身份不僅意味著更高的新股配售比例,更代表著監管對理財資金“中長期資金”屬性的認可。
隨著政策明確支持及市場環境改善,王紅英表示,理財公司進入權益市場獲取增厚收益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薛洪言也認為,一方面,資產荒背景下,打新業務提供的“低風險、中高收益”特征對理財子公司具有較強吸引力,能有效增厚產品收益;另一方面,資管新規轉型要求理財子公司提升權益投資能力,打新是低門檻切入權益市場的重要路徑,且頭部機構的示范效應也會帶動行業跟進。
對于理財產品打新,行業抱有期待,但從目前披露的情況來看,參與打新的產品數量仍較少,這也從另一方面體現了理財公司的謹慎態度。
薛洪言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參與打新仍需跨越多重挑戰。首先是投研能力的“補課”壓力。新股研究絕非傳統二級市場投資的簡單延伸,其復雜性要求精研企業深度基本面、精算發行規則博弈并精準捕捉高度波動的市場情緒,這對缺乏相應人才、數據和專業積累的理財子公司構成了系統性挑戰。其次是客戶風險適配與投資者教育短板。銀行理財客戶中90%為個人投資者,風險偏好以穩健型為主,但若新股首月收益未達預期,可能引發投訴或非理性贖回。因此,需強化產品風險評級,在銷售環節通過雙錄、風險揭示書等明確提示打新收益的波動性。最后,需警惕市場競爭加劇的收益擠壓風險。隨著更多理財子公司入場,網下打新的有效報價賬戶數激增,中簽率將持續下行。若理財子公司僅依賴“廣撒網”策略,收益空間將被顯著壓縮。
展望未來,薛洪言表示,理財子公司將加速從“固收專家”向“全能型資管機構”轉型,投研體系需構建覆蓋新股研究、估值定價的全鏈條能力,人才爭奪和外部合作(如與券商、專業機構協同)會成為競爭焦點。產品設計上,會更注重差異化策略,如聚焦硬科技賽道的產業級研究、開發動態報價模型、設計匹配新股鎖定期的封閉產品等,同時“Pre-IPO融資+戰配跟投+理財打新”的組合服務模式可能興起,推動資管行業從“規模競爭”向“價值創造”轉型。
王紅英補充道,理財公司進入資本市場能進一步提升理財公司自身的專業能力。從長遠來看,依靠自身的團隊建設,理財公司能夠為理財客戶帶來更穩健的收益,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實際上促進了理財公司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來源:北京商報 孟凡霞 周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