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不卡一区_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免费_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_99热精品在线

把握服務消費發展趨勢 釋放服務消費潛力

2025-08-11 11:54:42 作者:張瑋華 毛佳慧

發展服務消費對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有效釋放內需潛力”,會議強調“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在擴大商品消費的同時,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這一部署使“服務消費”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圍繞這一議題,多位曾參與“上證首席講壇”活動的專家分享了各自的見解和建議。

服務消費升級趨勢顯現

2024年以來,中央密集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多份文件鼓勵服務消費發展。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今年政府工作任務之首。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就“開展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展開部署。

政策效應正持續轉化為市場活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2%。服務消費市場方面穩中向好,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3%,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額0.2個百分點。旅游咨詢租賃服務類、文體休閑服務類零售額增勢較好。交通出行服務類、通訊信息服務類零售額持續兩位數增長。

從經濟結構來看,在三次產業之中,服務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上半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39.03億元,約占GDP比重59.1%。

從人口結構來看,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突破3億人,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4億,這種結構性變化顯著提升了醫療養老、教育培訓、文化娛樂等多元化服務需求。“老年群體是未來我國的主力消費群體之一。”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表示。

此外,隨著我國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居民消費理念正從實物型向服務型轉變。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披露的數據,2013年至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83萬元增長至4.13萬元,同期,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從5246元上升至1.3萬元,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占居民消費的比重由39.7%提升到46.1%,服務消費占比不斷提高。

服務消費發展呈現多元特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優化、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疊加政策端發力效果不斷顯現,我國服務消費呈現出消費規模持續擴大、結構加速升級、新場景不斷涌現等特征。

從消費結構來看,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蘆哲表示,我國消費偏好更注重基礎服務消費,住房、醫療、教育等基礎服務是我國服務消費占消費總支出比重較高的主要原因。以教育服務消費為例,我國居民教育支出占消費比重達8.4%,較43國平均水平高出7個百分點。

另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消費者對服務品質和消費體驗的要求不斷提升。廣發證券首席資產研究官戴康表示,近年來消費者愈發注重產品提供的情感體驗與情緒價值,也更甘愿為之買單,寵物行業的蓬勃發展就是其重要例證。在“陪伴型寵物”需求持續增長的推動下,寵物課程、寵物友好酒店、寵物健身房等新興業態不斷涌現,逐步構建起滿足現代人情感需求的綜合性服務生態系統。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不斷融合,催生了愈發多元的服務消費新場景。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一、二、三產業的數字化滲透率分別達到10.78%、25.03%和45.63%。“我國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為消費者提升消費體驗注入新動能。”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近幾年,“數字+生活服務”生態體系逐步建立形成,生活服務數字化應用場景更加豐富。而在未來,數字化和智能化將為服務消費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和增量需求,以科技創新帶動消費升級。

釋放服務消費潛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為45.5%,尚未突破50%關口,尚有提升空間。

連平認為,促進服務消費發展需優化服務消費營商環境,提升消費體驗滿意度。一方面需要積極擴大完善基礎設施投資,提升服務消費基建投資規模。另一方面要擴大服務消費領域對外開放力度,讓國際一流的服務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使消費者享受優質服務的同時,可以倒逼本土服務企業發奮圖強,從而提升“中國服務”的國際競爭力。

“‘服務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需把握好我國‘服務消費升級’的消費趨勢。”汪毅表示,消費持續增長的核心在于居民收入及預期。通過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化收入再分配機制,可以進一步釋放居民的消費潛能。此外,不局限于需求側,我國還可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郵輪經濟等新型消費,豐富消費場景,拓寬居民消費選擇。

蘆哲建議,應盡快推出服務消費補貼。服務消費補貼更多進入居民部門,更有助于解決當前需求不足的問題,激活經濟循環。相比商品補貼,補貼服務消費更能帶來就業和居民增收,從而進一步帶來消費率的提升。(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張嘉怡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