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輕松套貸”的賺錢機會出現在眼前,有人不禁在高額回報的誘惑中迷失。一些團伙或個人將無資質人員“包裝”成高收入群體騙取銀行授信,再利用POS機虛構消費交易完成套現,進行非法牟利。近年來,監管部門重拳出擊,打擊貸款詐騙、職業背債等不法行為,面對形式多發的騙貸案件,分析人士建議,銀行應加強貸前、貸中及貸后的全鏈條管理,并依托行業協會搭建一體化的貸款反詐信息共享數據庫,筑牢全行業反詐防線。
騙貸手段層出不窮
近期,江蘇省昆山市人民檢察院公開披露一起利用POS機虛構消費交易騙貸案,涉案金額超600萬元。根據披露,2020年11月,詐騙犯罪團伙將不具備貸款資質的人員“包裝”為高收入群體,組織該群體獲得銀行信用貸款授信額度,騙取個人信用消費貸款。從事貸款中介業務的王某、虞某等人利用POS機虛構消費交易幫助套現,抽取提成后,將剩余騙貸資金轉賬至貸款詐騙團伙。虞某、李某共同幫助轉移詐騙銀行貸款150余萬元,二人共獲利6萬余元;王某幫助轉移300余萬元,后伙同張某轉移40余萬元,二人共獲利6萬余元。
最終,經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法院以非法經營罪、洗錢罪分別判處王某等人有期徒刑三年至有期徒刑六年,張某適用緩刑,各并處罰金。2021年至2024年底,上游貸款詐騙犯罪鏈條中的52名涉案人員因犯貸款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至有期徒刑七個月不等。
結合此前多地披露的案例來看,騙貸案大多涉及“包裝”資質、偽造收入證明等手法。據云南省人民檢察院此前披露,在臨滄市臨翔區檢察院審結的一起貸款詐騙案中便涉及冒用職工身份、偽造收入及稅務信息等。2023年11月,擺地攤的張某某收到他人發放的宣傳單,掃描二維碼加入微信群后,聯系上了辦理貸款的“門路”。在他人安排下,張某某辦理了歸屬地新電話號碼,通過提前背熟貸款面商話術、貸款情景模擬等方式,熟悉并掌握了為其偽造的貸款信息。隨后,他冒用某國有公司職工身份,提供偽造的收入證明、個稅App截圖等材料,虛構貸款用途,向某銀行騙取貸款25萬元,自己分得9萬余元。
經審查,張某某在他人安排配合下,使用虛假證明文件詐騙銀行貸款,構成貸款詐騙罪,臨翔區檢察院依法對其提起公訴并建議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九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萬元,該量刑建議被法院采納,現判決已生效。
事實上,在個人貸款審批過程中,借款人收入情況、借款用途、還款來源、還款能力等均是銀行需要充分調查的,但為何不法分子可以屢屢騙過銀行風控?對此,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悅認為,一些銀行信貸審核過度依賴表面合規,為騙貸行為提供了操作空間。如過于重視交易流水作為還款能力的佐證,卻未能有效識別流水背后的交易是否真實、合理和可持續性,同時對身份核實和背景調查的深度不足,面談/面簽流于形式,容易被訓練有素的騙子蒙混過關。在貸后資金管理方面,穿透性監控不到位,銀行難以實時獲取或分析交易的真實背景、商戶性質、交易對手關聯性等深度信息。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分析,如果銀行未對關鍵證明文件的真實性予以核驗,沒有建立有效的背調驗證機制,就容易被騙貸者蒙混過關。對于不法分子成功騙取授信后利用POS套現的行為,他認為,一些銀行對貸款用途審核僅注重表面形式,未予以事后核實,反映出銀行對貸款資金流向的跟蹤審核存在不足,沒有深入核實交易的真實性和合理性,使得騙貸者可通過偽造交易鏈條掩蓋真實資金用途。
如何筑牢“主動風控”防火墻
銀行貸款管理一直是金融監管的重點領域,近年來監管部門也持續加大對信貸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不少銀行因貸款“三查”不盡職、信貸資金被挪用等問題收到罰單。然而,騙貸案例仍屢禁不止,這背后既有犯罪手段不斷翻新的原因,也暴露出一些銀行在信貸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從犯罪手段來看,如今的套現騙貸呈現出更強的隱蔽性和迷惑性。詐騙團伙往往會研究銀行的信貸政策和審核流程,從身份、收入到用途證明,有針對性地“包裝”借款人信息。同時,他們還會利用一些技術手段偽造證明文件,如高仿的收入證明、篡改的個稅App截圖等,增加了銀行審核的難度。而一些銀行“內鬼”也參與其中,成為騙貸鏈條上的關鍵一環。
為有效遏制騙貸高發態勢,王德悅認為,銀行亟須從“被動合規”策略轉向“主動風控”模式。他建議,首先,在貸前客戶準入環節,應強化身份與背景的多維度驗證,對于工作單位、收入、資產等關鍵信息,不能僅依賴客戶提供的材料,而必須通過官方渠道進行核實。其次,在貸中資金用途核查階段,需構建智能化的資金流向監控體系,確保貸款資金的“專款專用”。最后,在貸后風險管理方面,應持續跟蹤客戶關鍵信息的變更情況,如新增大額負債、逾期記錄、涉訴信息、經營異常及工作變動等,及時預警潛在風險。
周毅欽建議,在貸中資金用途核查環節,通過技術手段標記貸款資金流向,對一定金額的大額支付觸發人工復核,要求借款人上傳消費憑證并與合同用途比對,并且將某些高頻出現的POS機列入黑名單,一旦觸發,馬上暫停業務,同時,密切關注資金動向,禁止資金流入股市、樓市等違規領域。
針對職業背債、貸款詐騙等陷阱,監管機構也正在重拳出擊。金融監管總局7月下旬表示,公安部和金融監管總局正在聯合開展金融領域“黑灰產”違法犯罪集群打擊工作,依法嚴打騙取貸款、貸款詐騙等犯罪活動。8月11日,北京金融監管局發文,對非法存貸中介常見套路作出警示,其中便包括違法包裝騙貸風險,即不法分子瞄準資質不足的小微企業或征信白戶等特定人群,協助借款人虛構工作單位、貿易合同、銀行流水、資產規模等申貸材料,甚至勾結銀行機構個別員工,共同騙取通過授信審批、實現貸款發放,借款人則為少量報酬甘愿成為“職業背債人”。北京金融監管局表示,通過組合拳嚴厲打擊非法存貸款中介,包括壓實銀行機構責任,嚴禁銀行員工與非法存貸款中介內外勾結;通過大數據分析、日常監管、機構報送等手段,排查發現轄內疑似非法存貸款中介線索;積極聯動相關部門,深化源頭治理與行刑銜接,合力打擊非法團伙,從嚴從快懲治銀行“內鬼”等。
談及金融機構、金融監管、執法部門應如何形成合力打擊騙貸行為,王德悅表示,三方應統一標準,打破數據壁壘、共建數據平臺、聯合響應形成閉環,才能根治騙貸頑疾。
周毅欽進一步補充道,各家商業銀行應依托行業協會的平臺打破信息壁壘,搭建一體化的貸款反詐信息共享數據庫,實時上傳疑似騙貸案例、虛假材料特征、人員身份等信息,形成全國性的貸款反詐風險數據庫,這種跨區域、跨機構的實時共享機制幫助各家商業銀行準確、及時發現跨機構騙貸軌跡,提前攔截風險,壓縮犯罪分子游走空間,筑牢全行業反詐防線。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