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加啤酒,增產又增收”“咱家農藥,包治百病”……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大量主播通過制作農業“偽科普”打造虛假專家人設,之后帶貨各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大肆坑農。
農學知識有相當門檻,通俗易懂的短視頻本可以降低學習難度。然而,假專家們卻抓住了農戶想要學習新技術,又缺乏專業辨別力的特點,利用“信息差”坑蒙拐騙。他們或是制造“高科技”概念,將“三無”產品包裝成“網紅”農資;或是用模板批量生產煽情視頻、胡編農學科普,“套路”農戶買課買貨。這條坑農流水線已經成為互聯網黑色產業鏈,有MCN機構批量制造1000多個賬號,從簡介、身份、出鏡、運營全方位造假,并有專門攻略講解如何打造農業“網紅賬號”,將文案代寫、視頻剪輯等“制假服務”明碼標價,猖狂程度可見一斑。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假農資坑農,往往一害就是一年,輕則砸了農民的“飯碗田”,往大了說就是危害糧食安全,必須重拳打擊。假專家招搖過市,究其根本還是違法成本低。當前,對于一些攀附熱點、售賣假貨牟利的農業賬號,懲罰手段往往只是責令整改或給予罰款,震懾力不足。同時,假專家能夠在直播間里隨意“上鏈接”,且被大量觀看轉發,說明平臺在內容審核和商家資質審查上還存在漏洞,未能充分識別和攔截有害內容。對此,平臺除了完善審核機制,建立有效投訴舉報渠道之外,有必要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建立專家庫等方式,對助農扶農內容定向給予流量支持,實現“良幣驅逐劣幣”。
從更深層次看,假專家能有市場,表明農民對農業技術服務有較大需求,但相關服務供給仍然存在缺口。有調查發現,目前基層公益性農技服務隊伍普遍存在人員老化、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而經營性服務機構,由于競爭壓力大、市場空間小、盈利能力弱等原因,不少只能艱難度日。種種現實因素掣肘下,許多“真專家”很難一邊顧好田間地頭,一邊去適應短視頻時代的傳播規律,導致出現“騙子比專家更懂流量”的窘境。因此,在線上對坑農騙子圍追堵截的同時,線下也需通過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市場監管等方式,加大正規農技服務供給,才能徹底瓦解不法利益鏈。
中國是一個大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點多面廣,保護農民利益需要多方合力。期待通過法律規制、權威平臺、教育賦能、服務升級等多維聯動,構建起可信賴、高質量的農技服務體系,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實現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能。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于言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