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多極化進程加快,我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合作版圖持續拓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新興市場國家人口增長快,人口結構年輕化特征較為突出,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和巨大的消費市場,依托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后發優勢,正展現出強大的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
支持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走進新興市場國家,構建多元化市場格局,成為助力企業突圍破局、開拓更廣市場的有效途徑,更是推動我國對外投資高質量發展、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之舉。
我國企業開拓海外新興市場一舉多得
應對復雜多變外部環境的重要之舉。部分西方國家為維護自身經濟和科技優勢,多次采取限制技術合作、加強技術審查和“國家安全審查”等手段,對我國制造業實施圍堵打壓。因此,支持我國企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國家消費市場,降低對發達國家市場的依賴,是全球外部環境大變局背景下,跨越貿易壁壘、降低摩擦沖擊損失的重要應對舉措。
政策環境開放友好。多數新興市場國家高度重視與中國的友好關系,致力推動與中國建立多雙邊合作關系,為我國企業出海營造了良好外部環境。其中,中國與東盟一以貫之地推進“互利共贏”的合作戰略,連續多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RCEP生效更進一步推動了貿易投資便利化制度紅利的加速釋放。2024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功舉辦。2025年6月,中非合作論壇成果落實清單已涉及10類、35項。近年來,拉丁美洲地區政治生態呈現出明顯的穩定性增強特征,我國已與22個拉美國家簽署合作備忘錄。
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我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鏈完整、工業門類齊全、競爭力強勁。隨著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出海已不僅僅是產品銷售的延伸,更是技術與產業鏈的全球化布局。在出海企業本地化過程中,不僅推動了當地產業鏈、供應鏈延伸和拓展,帶動了當地的就業,更通過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品牌建設,提升了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了產業價值鏈的躍升。
為我國企業走進海外新興市場進一步賦能
持續優化企業出海政策環境。針對東南亞、中東、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國家特點,制定差異化出海扶持政策,對企業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前期費用、人員出訪等加大支持力度,在出口退稅、物流補貼、海外倉建設等方面給予專項扶持,助力企業搶占海外新興市場先機。構建更為緊密的區域合作體系,加強與新興市場國家的政策溝通與協調,商談更多自貿協定、雙邊投資協定以及關稅互惠條款,提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為我國企業創造更加有利的海外經營環境。
加快完善專業出海服務體系。提升跨境金融服務水平,鼓勵中資銀行與東道國銀行在人民幣支付清算、資金拆借等方面開展合作,提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服務功能和覆蓋范圍,鼓勵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金融機構為企業出海提供中長期信貸、專項優惠貸款等金融支持。強化涉外法律服務,依托“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建設,集聚涉外仲裁、商事調解、律師服務、公證、司法鑒定等優質法律服務資源,探索建立調解、仲裁、訴訟相銜接的涉外商事糾紛一站式解決機制,不斷提升涉外法律服務保障能力。
加強國際復合人才供給保障。一方面,加大國際化人才培養力度,圍繞新興市場國家語言、法律、商務等領域,建立面向企業出海的綜合人才培養計劃,堅持政企聯動、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各階段各環節相互銜接、協同推進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另一方面,推進國際高端人才引進,擴大國際人才信息交流渠道,定期舉辦國際人才供需對接會、線上洽談沙龍等活動,在投資規劃、企業經營管理、投資風險分析等領域儲備一批高層次人才梯隊。
提升企業國際綜合運作水平。以數字化為基礎,創新人、財、物的作用和鏈接方式,助力企業優化商業模式、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樹立原創、生態、互惠的底層邏輯,深刻理解當地文化、市場需求、法律環境以及客戶偏好,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在推動自身國際化發展與海外客戶效益提升之間實現共贏。組建出海產業聯盟,鼓勵企業聯合開展品牌推廣和市場開拓,共同面對海外市場的挑戰,推動海外市場資源共享、企業優勢互補及協同發展。
強化企業海外風險應對保障能力。面對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建立健全風險預警和應對機制,增強風險識別、評估和防控能力。加強與國內外保險公司等的合作,擴大海外投資保險承保覆蓋面,持續優化企業承保和理賠條件,支持企業通過購買出口信用保險、海外投資保險等方式,有效轉移和降低海外經營風險。定期組織開展境外安全防范專題培訓,指導和幫助企業建立健全海外安全風險防范和應急響應處置機制,提升企業海外風險應對和突發事件處置應對能力,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響應、妥善處理,保障企業海外資產和人員安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