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8月14日,安康市石泉縣正式啟動 "約惠石泉?職等你來" 文旅促就業促消費系列活動。本次活動構建 "專場活動 + 常態化服務" 工作體系,以縣城為主會場、各鎮設分會場,通過文藝展演、崗位推介、政策宣講等多元形式,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與就業創業、消費市場深度融合,為縣域就業市場注入新動能。8月15日,專項參訪團深入石泉縣零工市場、智博威培訓學校、安康康達電子有限公司、陜西深鯊集團有限公司開展實地調研,探究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
據了解,2025年以來,石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緊扣高質量充分就業目標,以系統思維推進穩就業促增收工作。通過實施穩就業促增收 "五個五" 工程,綜合運用靶向施策、機制創新、精準服務等舉措,持續鞏固就業基本盤,拓寬居民增收渠道,切實提升群眾就業穩定性與收入水平。
實施 “五個一批” 拓崗位,夯實就業 “壓艙石”
在拓展就業崗位方面,石泉縣通過 “五個一批” 舉措,為群眾就業筑牢根基,讓更多人有了就業的機會和選擇。
產業延鏈拓展一批成效顯著。該縣牢牢抓住東西部產業協作的機遇,把毛絨玩具、電子線束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對象。同時,指導已落戶的總部企業拓展延伸產業鏈條,不斷擴大新增就業崗位。截至目前,累計新增產業鏈就業崗位2000余個,產業鏈條得到有效拉長,為當地產業發展和就業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民營企業吸納一批成果豐碩。精心組織了 “民營企業服務月”“文旅促就業促消費” 等系列招聘活動30余場,成功挖掘本地就業崗位1.45 萬余個。精準服務深鯊集團、柏盛生物等縣域重點企業,為其成功招工3000余人,不僅有效緩解了企業 “用工難” 問題,也為群眾拓展了 “就業路”,實現了企業與求職者的雙贏。
重點項目帶動一批作用明顯。依托經開區古堰、池河園區及鎮社區廠房資源,精心打造了古堰康達電子、池河毛絨玩具(織襪)兩大特色產業園。佰思佰毛絨玩具、年產600噸包覆紗及1600萬雙絲襪褲生產線、誠裕玩具社區工廠等重大項目相繼投產,帶動1500余人就業,有力促進了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自主創業輻射一批影響廣泛。大力發展 “歸雁經濟”,培育 “歸雁經濟” 實體58戶,新增大眾創業237人,其中返鄉創業158人,帶動就業2000余人,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持續擴大。越來越多的人返鄉創業,不僅為家鄉的發展帶來了活力,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政策崗位挖潛一批保障有力。統籌各類政策性崗位資源,完成49名公務員、30名事業單位人員、15名特崗教師招錄和26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招募工作。全面落實公益性崗位 “兜底” 保障政策,安置1688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筑牢了就業保障底線,讓就業困難群體也能感受到溫暖和關懷。
推動 “五個精準” 提技能,鍛造增收 “硬實力”
為提升勞動者技能,增強增收能力,石泉縣推動 “五個精準” 提技能工程,讓勞動者擁有一技之長,在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計劃精準,增強了培訓可及性。堅持 “早謀劃、快行動” 原則,按照 “數據賦能+靶向服務” 的就業服務方式,精準錨定重點群體需求和產業鏈發展方向,打造了 “需求摸底-課程開發-崗位對接” 全鏈條服務機制,讓培訓更貼合實際需求。
對象精準,提高了培訓針對性。聚焦有就業和培訓意愿的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采用 “理論授課 + 實操演練” 的教學模式,量身定制培訓內容,確保參訓人員扎實掌握實用生產技術和就業必備硬技能,有效拓寬了重點群體的收入渠道。
辦法精準,提升了培訓實效性。實施精細化分類管理,根據不同群體、不同產業需求精準開設專業培訓班次,科學規劃培訓時長與進程,保障培訓工作高效有序開展。嚴格按照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評標準開展評價工作,提升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質量。同時,聚力打造 “石泉桑蠶工”“石泉魚廚” 兩大特色勞務品牌,通過品牌化運作提升勞動者市場競爭力和就業帶動力。
監管精準,推動了培訓規范性。建立一月一會商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培訓工作中的問題。加強對培訓補貼申報材料的審核力度,從嚴從實核查培訓合格率及就業率,確保培訓補貼精準發放,切實保障資金安全和使用效能,實現培訓全過程規范化監管。
服務精準,優化了培訓便捷性。推動培訓資源下沉,將培訓重心向鎮村延伸,著力打造 “家門口” 的培訓課堂,減少參訓人員的時間和交通成本。同步提供就業登記、崗位推薦、組織輸送等 “一站式” 服務,為農村勞動力通過技能提升實現增收提供有力支撐。今年已組織開展職業(創業)技能培訓73班1901人次,實現了技能就業、技能增收。
聚焦 “五類群體” 強幫扶,打出就業 “組合拳”
針對不同群體的就業需求,石泉縣聚焦 “五類群體” 強化幫扶,打出就業 “組合拳”,讓每個群體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幫扶。
聚焦高校畢業生,靶向攻堅,多維拓崗。統籌基層崗位招募、機關事業單位招聘、就業見習推薦等渠道,深入挖掘縣屬國企、民營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等市場化崗位,積極進行應征入伍宣傳動員,全面落實 “1131” 精準幫扶機制及見習補貼、創業補貼、擔保貸款等政策組合拳,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幫扶就業率達 90%以上,為高校畢業生就業保駕護航。
聚焦農民工,提質行動,穩崗固基。實施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防返貧就業攻堅行動,落實穩崗就業幫扶政策,全縣農村勞動力務工規模保持在4.72萬人以上,讓農民工就業更穩定。
聚焦脫貧勞動力,擴容挖潛,托底安置。深化勞務協作對接,加大就業幫扶基地、新社區工廠等就業載體崗位挖潛擴容,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全縣脫貧和監測人口務工規模保持在1.83萬人以上,助力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
聚焦退役軍人,直通服務,精準護航。搭建退役軍人就業創業 “直通車”,為退役軍人提供崗位對接、教育培訓等精準服務,確保有就業意愿的退役軍人實現就業,讓退役軍人在就業路上少走彎路。
聚焦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加力,動態清零。加大對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幫扶,城鎮新增就業124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340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21人,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讓就業困難群體也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崗位。
創新 “五種模式” 優服務,織密保障 “暖心網”
石泉縣創新 “五種模式” 優化服務,為就業增收織密保障 “暖心網”,讓就業服務更加貼心、周到。
零工搭鵲橋,實現就業服務門對門。充分發揮零工市場服務平臺作用,持續加強就業信息化建設,多形式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推動實現就業 “家門口”、服務 “零距離”,讓零工群體找工作更方便。
人社進園區,做到企業服務點對點。深化人社工作進園區,完善人社服務專員 “一對一” 包聯、“手把手” 指導、“面對面” 服務園區企業機制,幫助企業引才、群眾就業,為企業和求職者搭建起便捷的溝通橋梁。
用工倡共享,達成余缺調劑共贏。積極推動園區企業 “共享用工” 市場化服務,實現企業間員工余缺調劑、人力資源靈活流動,實現企業、員工、園區多方共贏,提高了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
新業態護航,樹立權益保障標桿。發揮 “一站式調解中心”“服務之家” 平臺作用,強化規范用工政策宣傳,定期研判新業態用工風險,核查勞動合同、社保繳納等情況,助力新就業形態健康有序發展,打造新就業形態權益保障 “石泉模式”。
社保聚五心,讓政策紅利惠民生。全面實施 “五心社保” 服務,即聚力 “同心社保”,促進全民參保;聚力 “安心社保”,保障待遇落實;聚力 “知心社保”,為企業紓困解難;聚力 “舒心社保”,提升服務質效;聚力 “放心社保”,確保基金安全。認真落實各項社保待遇和失業保險降費政策,失業保險降費306.91萬元,惠及213家企業3715名職工,讓廣大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充分享受到政策紅利,穩就業促增收。
強化 “五創聯動” 促創業,激活增收 “源頭水”
通過強化 “五創聯動” 促進創業,石泉縣激活了增收 “源頭水”,讓創業成為帶動就業和增收的重要力量。
創業培訓精準發力。聚焦重點就業群體培訓需求,依托職業培訓機構及各類優質培訓資源開展SYB、網創等培訓,提高創業者創業成功率,讓創業者具備更多的創業知識和技能。
創業貸款提質增效。開辦 “綠色通道”,創新 “歸雁貸” 等信貸產品,今年已向各類創業實體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5筆5151萬元,為創業者解決了資金難題。
創業孵化鞏固培優。積極鼓勵和引導 “歸雁” 人才入駐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創業。截至目前,鞏固提升14個創業孵化基地(返鄉創業示范園區),孵化創業實體500余家,帶動就業2000人以上,為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
創業補貼激發動力。通過各項創業補貼激勵政策,鼓勵 “歸雁” 人才返鄉創業,為 “歸雁” 變 “頭雁” 保駕護航。今年已對18家創業主體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18萬元,激發了創業者的創業熱情。
創業典型凝聚動能。通過社會面挖掘、廣覆蓋推薦、精心化培樹等方式,全域宣傳就業創業先進典型10期,積極營造就業創業濃厚氛圍,充分激發創業者內生動力,引導樹牢正確就業觀、擇業觀,全力穩就業、促增收、強動能。
石泉縣實施的穩就業促增收 “五個五” 工程,從崗位拓展、技能提升、群體幫扶、服務優化、創業促進等多個維度發力,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也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相信在 “五個五” 工程的持續推進下,石泉縣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向好,群眾的生活也將更加紅火。
(文/許兵 編輯/陳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