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金融成績單于近日出爐:社會融資規模、廣義貨幣(M_2)增速均保持在較高水平,體現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7月末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6.9%,增速較上月有所回落,在業界引發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和討論。
貸款增速放慢是否意味著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夠?其實不然。一般來說,7月是傳統信貸小月,這主要是因為6月末是銀行上半年業務考核關鍵時點,為了追求更好的數據表現,銀行往往傾向于推動信貸增量前移。如果把6月和7月貸款數據合并起來看,平均增速仍然遠高于經濟增速,這既體現了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持,也反映出實體經濟在回升向好、有效需求正逐步恢復。
觀察金融總量不能只看貸款,應更多觀察社會融資規模、M_2這些更全面的指標。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創新和直接融資發展,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債券發行擴容提速,貸款作為企業融資渠道之一,越來越難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基于此,人民銀行在2010年前后推出了社會融資規模這一指標,包含貸款、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股票、非標等廣泛的融資渠道,能夠更全面刻畫金融總量增長的全景,因此相對而言更具分析價值。
當前,我國債券融資增速整體快于信貸融資增速,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融資結構持續優化。要看到,直接融資占比提升有利于更好滿足企業多元化的融資需求。一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導,企業融資更多依賴銀行信貸。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完善,債券融資、股權融資等直接融資的重要性越發凸顯,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特點的企業提供了更多融資選擇,有利于更好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也要看到,金融機構破除內卷式競爭會擠出虛增空轉貸款,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更高、更可持續。眼下,越來越多的銀行正在轉變經營思路、淡化規模情結,從“比規模、比增速”轉向“比服務、比精準”,以更可持續的方式支持實體經濟。這會對金融總量數據產生“擠水分”效應,在虛增空轉貸款被擠出的同時,經營主體獲得了更為精準、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企業的真實融資需求得到了更為充分的回應。
今年以來,政府債券發行加速對貸款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效應,但從長遠看,財政政策積極發力,充分發揮財政乘數效應拉動總需求,有助于讓經濟更好“動起來”,進而撬動增量信貸需求,促進財政、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同時,完善地方債務管理,加快推動融資平臺改革轉型,撬動破解“三角債”“連環債”等,也暢通了經營主體的資金循環,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考慮到上述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單月貸款數據通常不足以準確反映經濟活躍程度,也難以完整體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分析經濟金融形勢時無需對單月數據過度關注,更不宜過度炒作單月信貸增量數據波動。今年上半年,人民銀行又出臺了一攬子增量貨幣政策,有力支持實體經濟回升向好,各項宏觀經濟指標總體表現良好。接下來,各項政策效果會進一步顯現并持續釋放,將會對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對金融機構而言,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傳統信貸需求在減少,新動能領域信貸需求在增加,金融機構未來需要適應形勢變化,加快轉變經營思路,進一步下沉服務重心,在細分市場中挖掘有效信貸需求。
(來源:經濟日報)